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月20日晚,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圆满结束,在闭幕式上,播放了致敬冬奥会志愿者的短片,由此向1.8万名赛会志愿者和20余万名城市志愿者表达了敬意。
6位志愿者代表更是站到了鸟巢体育场的中央,聚光灯下,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运动员委员会新当选委员向志愿者代表赠送了红灯笼,代表全体运动员向志愿者表示感谢。
1.8万、20余万……这庞大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甘愿付出时间和经历、甘愿放弃休息时间为人民服务的人。
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副主任马千里也是这其中的一份子,从2008年夏季奥运会到今年的冬季奥运会,14年时光荏苒,马千里用他的赤子之心一直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好保障服务工作。
今天,本期《医路人生》栏目走进马千里教授与双奥的故事,了解他的医路人生。
出生医学世家,对医院有莫名的好感
出生于医学世家的马千里,与其他人不同,他从小就对医院充满了“喜爱”。
“别人提到医院都是害怕啊、恐惧啊,但是我不是,我每次听到能去医院就很开心。”马千里说。
母亲是麻醉医生、父亲是外科医生,因为父母工作较忙,马千里经常放学后就直奔医院。父母加班,他就在一个小板凳旁写起了作业。
“除了天生就喜欢医院,我之所以选择成为一名医生还是因为我从小成长的环境。”马千里补充说。
因为从小就看到了父母亲与病患之间相处地像是朋友一样,小小的马千里就想,如果我长大后成为医生,是不是也能像父母亲一样有很多朋友。
这样良好的医患关系,一直感染着马千里。长大后,在父亲的鼓励下,他报考了武汉同济医科大学。
自此,他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医学生涯。
从武汉到北京,马千里一直在逐梦的路上前行。
成为双奥志愿者,是荣幸也是成长
2008年正在住院医生培训期间的马千里,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报名成功,成为了一名奥运会志愿者,回想起当时的经历。“真是既激动又兴奋啊”
马千里在2008年夏季奥运会时做志愿服务
因为自己是医学生,所以就被分配到了自己比较擅长的领域,在场馆负责运动员和观众的突发情况。
当时正处于夏季,有观众中暑了,马千里和随行的同行就要及时过去参与治疗。
马千里说:“这次成为冬奥会的志愿者和之前最大的不同是,之前可能做的更多的是用我自己的专业知识来服务群众,现在我除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我还做一些其他服务,比如发冬奥会的科普知识啊、给路人指路啊等等。”
“我觉得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我从专业性人才到普适性人才了。”马千里说着便笑了,随后,他和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马千里做冬奥会城市志愿者工作
有一个父亲和孩子来到了冰墩墩和雪容融前准备合影,当时我们就让孩子在我们准备的条幅上签了字,并且赠送给了他们一个冬奥会纪念口罩。
马千里说,“当时我就看到父亲和孩子非常高兴,他们觉得自己也是参与冬奥会了”。
看见别人能在自己的帮助下露出笑脸,而且自己能用专业之外的“工作”让别人开心,马千里觉得有一种不一样的收获。
“这是我在工作中,不可能收获的幸福。”
秉承医者初心,继续发扬志愿服务精神
谈到为什么两次都积极报名参加冬奥会志愿者,马千里说:“我想很多人都想参加其中吧,我只是比较幸运,另外就是我这也是践行学医的初心,想换一种方式帮助更多的人。”
岁月如梭,14年过去了,经过第一次参加夏季奥运会的经历,让他种下了志愿服务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平时,马千里也加入了朝阳青年志愿者服务协会,还参加了中日友好医院的辛育龄小分队……
就这样,马千里一直在志愿服务的路上走着,他和我们说:“未来,如果时间允许,我会参加更多的志愿服务,这是我当医生体会不到的幸福,也让我觉得自己更有价值。”
记者:王媛
京华卫生编辑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