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到2030年,达到高血压防控的三个80%,即血压升高者知晓率、确诊患者治疗率、服药患者控制率均达到80%!”10月21日,中国高血压联盟2023年学术年会暨第25届国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研讨会在京开幕,中国高血压联盟创始人、第七届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教授在致辞中提出了未来的工作目标,并表示,2011年,联合国慢病防控政治宣言及2012年WHO防控指标要求:到2025年,全球非传染性疾病所致的过早死亡应降低25%,人群中血压未达标的百分比减少25%。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建议2030年这两个指标达到30%。《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15项专项行动中也对高血压防控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国高血压防控工作面临着艰巨任务,刘教授希望在此次会议上能够审视过去,规划未来,将高血压防控工作落在实处,在2030年向公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世界高血压联盟原秘书长Arun Chocolingumm教授指出,在刘力生教授的带领下,不仅极大推进了中国高血压防控事业的发展,也对全球高血压的防控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家卫健委基层司二级巡视员张并立,世界卫生组织非传染性疾病司Taskeen Khan教授,世界高血压联盟现任主席Paul Whelton教授,加拿大高血压联盟筹备委员会主席Norm Campbell教授,加拿大人群健康研究所Salim Yusuf教授,中国卒中学会会长王拥军教授,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高血压专委会主任委员霍勇教授等国内外嘉宾出席会议,开幕式由 北京协和医院严晓伟教授主持。
全球经验
指南推荐与临床实践严重脱钩
“我们必须做得更好”
Paul Whelton教授介绍了当前全球高血压防治的现状并指出,高血压是全球面临的普遍问题,导致了巨大的疾病和经济负担。虽然制定了很多基于科学证据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手段与标准,但是落实得很不够,全球治疗率和控制率很低。表明试验效果研究、指南推荐与临床诊疗实践之间严重脱钩,因此,“我们必须做得更好。”
Paul Whelton教授表示,减重、健康膳食、减少钠盐摄入、增加膳食钾摄入、体力活动、限酒是经科学证据证实的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非药物干预手段。
对于高血压防控工作未来的前行方向,Paul Whelton教授指出几大路径:其一,应用不同的预防、治疗和控制高血压策略,包括建立基于科学证据的、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其二,多数成年高血压患者没有并发症。简单、容易实施的团队服务的标准化路径较传统的个体化模式可能更有效;其三,方便有效的服务,容易、便宜、可靠的降压药物保障;其四,追踪进展和即时的患者管理系统;其五,在指南制定中,应重点考虑如何实施。Paul Whelton教授认为,HEARTS项目和其他类似模式目前看起来很有希望。
高血压达标率全球领先背后的故事
1985-1992年的数据显示,加拿大的高血压控制率是13%,到2007-2008年,这一数据升至66%,在全球范围内名列前茅。Norm Campbell教授介绍了背后的原因:加拿大在1999年开始实施高度简化、深度合作、强调基层医疗服务的高血压教育项目,这一行动迎来了卒中、心衰、急性心梗等心脑血管病死亡率的显著下降。
此外,2000-2017年,加拿大高血压控制项目减少了87万余例死亡和460万例住院。不过期间也发生了一段小插曲:2011年,高血压相关组织合并,不再强调指南推荐的落实,同时失去了政府、基层医疗及社会团队的监督和相关资金支持,一系列变化导致2016-2017年,女性血压控制达标率从69%降至49%。
Norm Campbell教授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实现持续高血压控制的最佳措施,包括强有力的政府支持,多学科参与并重点关注基层医疗服务,构建清晰的短期与长期目标与战略规划,基于医疗服务点的监测和评估方案,用于筛查、诊断和治疗的标准化路径,对基层医疗机构员工反复持续的教育(重点强调基层在高血压检出和治疗中的责任)等。
此外,Norm Campbell教授提出了未来的改革计划:其一,强调在基层医疗机构管理高血压,重新建立与基层医疗机构和健康公益组织、专业学会的合作联系;其二,强力倡导HEARTS项目;其三,重建监测和评估机制,重点关注高患病率、未检出率、检出不治疗以及治疗未达标的群体特征以及他们获得医疗服务方面的差距;其四,重新强调教育和培训需要的实施工具和资源;其五,逐步过渡到只能使用临床验证过的合格血压计。
与无声杀手的竞赛
Taskeen Khan教授解读了近日WHO发布的《全球高血压报告》。报告显示,全球高血压患者(≥140/90 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物)人数在过去30多年间翻了一番,从1990年的6.5亿增至2019年的13亿。但在30~79岁高血压患者中,只有54%被诊断出患有高血压,42%接受高血压治疗,21%得到控制。
报告估计,如果各国能将高血压控制率提高至50%,2023~2050年,可以避免7600万人死亡,1.2 亿卒中、7900万心梗和1700万心衰事件。
此外,报告指出,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仍是,不健康饮食,如高钠低钾摄入、超重和肥胖、饮酒、吸烟和缺乏身体活动,环境污染等。
报告不仅描述了全球及194个国家分别的高血压防控现状、高血压导致的死亡和残疾负担、有效治疗高血压可以带来的健康和经济效益,同时推荐了扭转现状的策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帮助基层医疗机构防控心血管疾病能力的HEARTS工具包和成人高血压治疗指南的实施。包括中国在内的33个国家已经实施了HEARTS项目,血压控制率显著增加,心血管事件减少。
热点争鸣
急性缺血性卒中降压治疗
“黑箱”何时打开?
不久前,CATIS-2研究结果公布,结果提示,早期降压治疗并未降低轻度至中度急性缺血性卒中、收缩压140~<220 mmHg且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在90 d时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因此,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发作后的一周内开始降压治疗可能没有益处。
王拥军教授对此研究结果进行解读,他表示,一直以来,急性缺血性卒中降压治疗时机犹如未参透奥秘的黑箱,没有明确的证据支持,因此,中美研究团队合作开展了CATIS研究,结果于2014年公布,表明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降压药降压不能降低14 d和出院时死亡和严重致残率。
同期述评专家认为,CATIS提供了证据支持以下观点:缺血性卒中后12 h~2周的亚急性期如何管理血压并不重要。但当血压在前2周未得到治疗时,复合复发性血管事件的频率较低,约为3%,几乎没有机会主动降低血压以改善结局。因此,团队继续进行亚组分析,发现24~48 h降压治疗似乎有改善趋势,因此团队决定开展CATIS-2,重点观察早期治疗(卒中发作后24~48 h)和延迟治疗(卒中发作后第8天)的获益,但结果显示二者并无差异。
多效复方制剂助力有效预防策略落地
Salim Yusuf教授提出了对于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独到见解,他指出,一些一级预防人群的风险与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同样高,大多数事件发生在风险较低的个体(一级预防)中,而不是风险较高的个体(二级预防)中,这正是个体绝对风险和人群风险的区别。因此,为预防大多数心血管病事件和死亡,一级预防至关重要。
此外,Salim Yusuf教授认为药物无法获得、难以负担,以及药物种类太多、方案复杂是导致有效预防策略未得到实施的主要阻碍,并指出,多项研究与项目实践证实,在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多效药物复方制剂策略能够大幅降低心梗、卒中、血运重建心血管事件和心血管死亡。
区域联动
达标率连续三年高于75%
高血压达标中心成果显著
当前我国高血压防控面临知晓率、治疗率、达标率均亟待提高的现状,不过霍勇教授指出,知晓率和治疗率还与社会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从医疗机构与医生的角度而言,在临床实践中着力提升达标率更为迫切。
高血压达标中心正是在此背景之下应运而生,霍教授介绍了5年来我国高血压达标中心的建设情况与取得的成果,他表示,达标中心具有三大特点,即一把手工程、体系化建设、标准化建设,建设目标就是做好高血压防控最后一公里,实现全面达标,共筑健康中国。
霍教授介绍,通过建立达标医联体、构建标准管理体系,持续质控改进,强化单片复方制剂的治疗与血压管理,目前高血压达标中心累积注册已突破4800家,通过认证429家医联体,成立了13个省级联盟和6个地市级联盟。更令人欣喜的是,达标中心的参建单位连续三年高血压达标率高于75%,单片复方制剂使用率高于28%。
基于高血压达标中心取得的成果,霍教授提出,我国“三高”并发率高,但综合管理效果并不理想,未来应进一步加强“三高”共管,降低心血管主要终点事件,有效遏制心血管负担的增加。
赋能基层
HEARTS中国高血压项目在河南省政府的支持下,实施了世界卫生组织HEARTS项目。894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HEARTS标准化路径在日常门诊为80多万成年人测量了血压,为37万多患者提供了药物治疗,高血压控制率达到了40%以上。
会上,世界高血压联盟前主席张新华教授主持国际论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维忠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王浩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姜一农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良地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袁洪等专家与国际论坛的各位讲者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
经过连续两天紧张而富有成效的会期,132位专家就32个学术板块与656名线下参会代表展开了讨论与分享。同一时间段有高达二十九万多的医学同道通过大会直播线上参加了此次大会。(贾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