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近年来,为了能够借助更为多元化的方式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帮助大学生保持更加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高校也一直在致力于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目前,家校合作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方式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效。家校合作模式中,学校教育可以获得家庭方面的大力支持,家庭教育亦能得到学校方面的专业指导,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目标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具体来看,其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调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即要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以及心理健康的调整和维护方式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自主调节自身心理状态的能力,从容应对各种心理压力和现实挑战的魄力。其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十分注重基本心理健康技能的传授,包括如何正确管理情绪、如何应对各种压力、如何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等。学校通常会组织开展系统训练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验证和转化,进而有效掌握和应用各种心理调节方式,切实增强其应对各种人和事的能力,提高需学习和生活品质。其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涉及到健康心理态度的塑造,即引导大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应对挑战,以和谐宽容的态度与他人交往等等。大学生建立起积极的心理态度后,自然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从容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家校合作,即由学校和家庭两大核心教育主体建立教育合作关系,通过一系列沟通协调和共享资源来共同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家校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切实拉近了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距离,推动了学校和家庭的紧密合作。在这种合作中,家庭和学校双方都有着很强的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其最终目的也高度一致,即最大限度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诸如亲子关系、学习环境、同伴影响、教育方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都是构成大学生心理发展基础环境的重要因素,他们会从这些要素当中获得一些必要的情感和认知来源,而且这些要素对学生心理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长远且深刻的。对于大学生而言,学校是其个体开始社会化的关键场所。在学校,他们要应对学业挑战、师生互动、人际交往等诸多事项,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更高水平的心理适应能力。基于家校合作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最大优势就在于实现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资源共享、协同干预。首先,从资源共享来看,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了解到关于学生的更多家庭生活信息,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具个性化和实效性的心理指导。另一方面,家长亦可以从学校获取到更多、更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指导方式,进而提升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指导能力。其次,从协同干预来看,家校合作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顺畅的沟通渠道和定期的联络机制为基础和支撑,这便于学校和家长双方及时就学生心理状况进行沟通并作出反馈,同步了解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并进行干预和引导,从而为学生营造出和谐统一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此外,家校合作模式所达成的教育共识也可以有效减少不必要的矛盾或误解,这对于加大家长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支持力度,最终形成互信与协助的良性教育环境,提升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应对挑战的韧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家校合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了优化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我们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措施来创新家校合作模式,通过家校双方的紧密配合,共同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普及家校共育理念,树立家校共育意识。要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高校首先要从思想观念层面推进家校共育理念的普及与推广。其一,组织开展以家校合作共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力求使家校合作理念在全校范围内达成共识,尤其要使高校教师真正从内心深处认可家校合作模式,并愿意主动参与到家校合作中来。其二,高校要充分利用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利用好各类渠道在大学生群体中宣传推广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比如可以考虑开设与家庭心理学相关的公共课程、微课、慕课等,帮助学生及时掌握和了解家庭心理知识,进而逐步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其三,针对广大学生家长的家校共育理念普及与推广工作,可尝试采取线上推送与线下开展相结合的方式。在充分利用线上渠道,比如网站、视频号、公众号等媒体及时更新和推送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的同时,大力举办校园开放日、学生家长会等活动,邀请家长真正走进校园,同学生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进而逐步在学校、学生与学生家长之间搭建起一个交流沟通平台,为后续家校合作打好基础。
开通心理咨询渠道,解决深层次家庭关系问题。目前来看,一些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困扰的大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都是不理想的。这种长期不理想的家庭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消耗掉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热情以及对未来的期盼和憧憬。因此,为推进家校合作模式创新,高校可以想办法帮助学生解决深层次的家庭关系问题。比如,学校可以在学校网站的心理咨询版块增设“家庭咨询”,通过线上渠道与学生及学生家长建立联系,让专业的心理教师帮助其探索原生家庭关系背后的潜在问题,与学生及学生家长一起梳理学生的成长过程,找寻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根源,进而从专业的角度给予他们合适的调试方法,以期为学生营造出健康的家庭生活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一过程顺利推进后,学生及学生家长会自然会更加信任学校,他们配合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高。
多管齐下,增强家庭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首先,学校要主动搭建与家庭沟通的桥梁。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通过构建专门的家校互动平台等方式来举办家校交流活动,增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与理解。学校还可以主动建立并适用双向反馈机制,让辅导员或者相关教育工作人员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心理状况,在方便家长了解学生心理动态的同时获取更多的学生家庭生活信息。其次,学校可以班级为单位成立家校互助小组,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心理健康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家长更直观地了解学校真实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和具体内容。家长也可以在互助小组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交流经验,获得情感支持,寻求解决其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学生潜在的或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还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联合家庭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亲子活动,比如亲子工作坊、假期家庭日、心理健康宣传周等。辅导员、专业心理咨询师等可扮演核心角色,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为家长和学生提供指导。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学校是学生成长的第二环境。因此,改进家校合作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至关重要。纵观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不难发现很多学生都存在紧张、焦虑情绪,这与他们所面对的社会环境和成长压力都密切相关。这要求学校和家庭必须通力合作,全方位关注、了解并沟通学生的心理动态,进而为双方开展心理教育提供更多的有效方案。在这当中,学校必须担负起家校合作共育的第一主动方,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主动与家长建立联系,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获取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家校共育的积极性,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营造一种和谐统一的良好氛围。
(作者:苏晓珍,武汉东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余欢,武汉东湖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