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孕产期抑郁障碍是指从妊娠开始至产后6周,甚至12个月内发生的抑郁障碍,包括妊娠期抑郁和产后抑郁。临床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焦虑易怒、睡眠障碍、自责无助等,严重者可出现自伤、伤害婴儿等极端行为。需特别强调的是:孕产期抑郁障碍≠“矫情”或“情绪波动”,而是一种需医学干预的精神障碍。
孕产期抑郁障碍主要与四大因素相关。首先是生理因素,妊娠期激素剧烈波动(如雌激素、孕激素断崖式下降),让产妇的情绪像过山车,容易低落、烦躁、失眠、想哭、情绪失控。有句话说:熬过来怀胎10月,却熬不过产后一周,说的就是剧烈的激素波动 ;其次是遗传因素,如孕产妇母亲焦虑,则发病率升高;心理因素目前也已成为了一个上升趋势的高危因素,有抑郁病史、不满意自身形象(对产后身材、容貌过度焦虑)、饮食受限、睡眠障碍、母乳困难,育儿难度超出想象,自我怀疑,这些都会构成心理因素。此外,社会因素也是普遍的诱因之一,一个新生儿的到来,往往打破了原有的家庭结构和生活模式,在过渡期间很容易诱发家庭矛盾,如育儿观念冲突、配偶缺位导致“丧偶式育儿”,或者经济压力、缺乏社会支持等。
孕产期抑郁障碍,不能轻视!它不仅危害妈妈,也会危害孩子。它会造成孕产妇的妊娠剧吐、妊娠期高血压、早产、流产等并发症风险,长期未干预可能发展为慢性抑郁障碍。对胎儿期的孩子,会影响胎儿的神经发育;对婴幼儿期的孩子,影响母乳喂养及新生儿发育,增加儿童情绪障碍、认知发育迟缓风险。
应对孕产期抑郁障碍,首先应该正视这一问题,当孕产妇出现负向情绪等相关临床表现时,应该积极寻求帮助,家人更不能以“矫情”、“事儿多”批评或者应付孕产妇。建议准备怀孕的女性,完善孕前检查及心理评估,了解自身状况,做好心理准备,和“过来人”多了解围产期及育儿科普知识。正式进入孕产期的准妈妈们则要调整好自身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如孕期瑜伽、散步)、均衡营养、充足睡眠;调节好心理,比如做做正念冥想,记录情绪日记,与同期生产的孕妇多交流沟通,一起“吐槽”;积极参与产检,充分与医生沟通;出现抑郁症状,立即寻求专业帮助,医院的产科、精神心理科、助产士等都会联合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帮助。
家庭与社会支持在帮助孕产妇避免或者走出孕产期抑郁障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准爸爸们应该努力共同参与产检、学习育儿,分担照护压力;家庭成员要避免指责性语言,充分尊重产妇感受。
孕产期抑郁障碍是可防、可控、可治的疾病。通过个人-家庭-医疗体系的协同努力,帮助孕产妇平稳度过这一特殊阶段,为母婴健康筑牢心理防线,促进母婴健康。
作者: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 冯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