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5年4月7日至13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北京健康促进会、《中国循环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大会暨2025年超声介入手术车启航仪式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汇聚了中外心脏病领域的权威专家,围绕前沿技术与临床热点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其中,“2025年超声介入手术车启航仪式——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计划推广项目”的举行,标志着“全球上门手术”新时代的正式开启。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
开幕式由大会执行主席、联合国首席技术顾问、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潘湘斌教授主持。大会主席、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中国在无放射线经皮介入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已构建起涵盖经导管二尖瓣修复、先天性心脏病封堵等完整技术体系。特别是超声引导技术的创新应用,使心脏病手术从“重大手术”转变为“门诊手术”甚至“上门手术”,大幅提升医疗可及性。该技术已获“世界卫生组织科技创新奖”,并被纳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推广项目,惠及全球70余国千余家医疗机构。
在开幕式上,胡盛寿院士与意大利、新加坡等多国专家及联合国代表共同启动了“2025年超声介入手术车”全球巡回计划。通过现场连线,山东威海生产基地、孟加拉国归国手术车及江西省人民医院医疗团队,展示了中国从技术研发、国际援助到基层普及的全链条实力。超声手术车可搭载无放射线技术深入偏远地区,提供高效医疗服务,助力缩小全球医疗差距。
联合国经社部陆海天主任表示,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大会是推动全球技术合作的核心平台。意大利Francesco Maisano教授强调,中意医疗合作将深化技术交流;新加坡Yeo Khung Keong教授称,中国技术为世界患者带来福音。此外,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窦恩勇副会长在致辞中表示,结构性心脏病作为全球防治的重大课题,需要跨领域协同攻坚;国家卫健委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纪委书记邵梦指出,中国正通过援非合作推广超声技术;珍惜生命基金会郭子源总干事分享了移动手术车在亚非国家儿童先心病救治中的显著成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潘湘斌教授
作为联合国首席技术顾问,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潘湘斌教授围绕心血管疾病治疗现状及挑战、国际首创超声引导心血管病介入方法学等内容,对超声引导下介入心脏病治疗进入新时代展开了深入发言。
潘湘斌教授指出,当前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已造成严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团队首创的无放射线经皮介入技术,通过单纯超声引导器械从外周血管进入心脏,远距离操作器械治疗心脏病,实现了“不开刀,无放射线,甚至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治疗心脏病”。目前团队可以通过无放射线治疗主动脉瓣狭窄、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二尖瓣关闭不全、心房颤动、心律失常等多种复杂手术,还实现了手术车上门手术、机器人远程手术。
目前,该技术以“降低成员国医疗服务能力差异”的巨大贡献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科技创新奖”“国家技术发明奖”,被联合国评选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计划的推广项目,获得联合国资金及全球体系的支持。团队已经到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兹别克斯坦等30余个国家现场手术,传授中国技术。
据悉,基于无放射线经皮介入治疗技术,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及合作伙伴已经发明治疗不同心血管疾病的新技术17项,获专利65项,医疗器械证23项,颁布指南及规范3部,制定国际IEEE标准及国家标准1部,项目成果推广到近70个国家的1000多家医疗机构。
从技术突破到全球普惠,中国结构性心脏病事业正以创新之力重塑世界医疗格局。随着超声手术车驶向更多国家,中国智慧将让更多患者共享“无放射、可及性高”的医疗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