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夏日来点冷知识
盛夏的酷热体验,催生出人们应对高温的生存智慧。立足大众对夏季健康与消暑文化的兴趣点,光明网卫生频道策划推出“夏日来点冷知识”科普小剧场,聚焦“纳凉智慧”“季节养生”“暑期亲子相处”等贴近生活的议题,以AIGC动漫剧场为载体,为大众提供兼具趣味性与实用性的夏季生活“妙方”。
盛夏已至,热浪翻涌。冰镇饮料、空调房,几乎成为现代人的消暑“标配”,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应对酷暑的呢?本期聚焦古人的消暑智慧——如何穿衣,如何饮食,如何居住,探究其中蕴藏着的生活美学。
【本期看点】战国青铜“冰箱”藏玄机,宋代冷饮还能 “外卖”
葛衣生风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便用葛藤纤维织成葛布作为度夏的首选衣料。其质地轻薄、透气且具有一定韧性。唐代诗人杜甫获赐宫中葛衣时,就以“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的诗句赞叹上等葛衣轻柔透风。此外,古人更换夏装颇具仪式感——每逢端午换上轻薄夏装,以此标志盛夏的到来。
舌尖上的凉意
周朝专设“凌人”,掌管与冰相关的事务,另设“浆人”负责制作和供应天子所用的六种饮料,即水、浆、醴、凉、医和酏。战国青铜冰鉴,可外层置冰,内层存酒食。在唐代,由乳制品加工而成的“酪”,乌梅浆、葡萄浆以及甘蔗浆等各色“果浆”风行。
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儿等冷饮琳琅满目,甚至还有“外卖服务”。
没有空调,如何为建筑降温?
唐代“凉屋”傍水而建,利用水车将水引至屋顶,水流沿屋檐缓缓流下形成“人工水帘”。水在蒸发时带走热量,从而有效为建筑降温。在明代,人们则在家中开凿深井,坐享天然冷气。
小物件里的巧思
瓷枕釉面光滑冰凉,枕于颈下可解除燥热;团扇、折扇轻摇生风;由竹、藤等编织的凉席,使卧榻干爽舒适。
古人的消暑之道,无不体现顺应自然、巧用资源的生活智慧。这个盛夏,愿你也能寻得一方自在清凉。
出品
总监制 高赛
本期监制 李丹 李然
策划/AIGC训练 牟舒琳
剪辑/后期 牟舒琳 孙鹏宇
文本审核: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徐京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