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主题为“德馨于行,技精于勤”。
为此,光明卫生特别策划《医言医行》系列报道,聚焦中国医生群体“言”与“行”的辩证统一。“医言”是入学誓言的庄严、诊室承诺的温暖、自我规诫的严谨;“医行”是听诊的专注、手术的精准、急诊的奔赴,是用坚守将“说过的话”变成“做到的事”。
值此医师节之际,我们走进医者日常,见证他们以言立信、以行践诺的故事,在 “德馨于行,技精于勤” 中感受对生命的敬畏与职业的忠诚,共同书写尊医重卫的时代篇章。
点击海报,聆听医者心声
【本期医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主任、主任医师 景红梅
从医 32 年,这位头发微卷、眼神清亮的主任医师始终保持着一个习惯:给每位初诊患者留出至少 20 分钟交流时间。在她看来,血液病患者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早一天明确诊断,就多一分生机。
一、从挑战到坚守:跨越三十年的选择
1988 年,景红梅带着对医生职业的神圣向往走进医学院。五年后的实习轮转中,血液科病房里患者在绝望中仍存的期盼眼神,让她定下专业方向。
上世纪 90 年代的血液科,恶性血液病的治愈率远不如今,但这份挑战反而吸引了她。1999 年博士毕业后,她选择留在北医三院血液科,这一留便是三十载。其间赴日本、美国进修的前沿技术,都化作临床耕耘的养分。
当年被认为难以治愈的淋巴瘤,如今在她科室已有 60% 治愈率,患者能重归社会。这份成就感,支撑她走过血液科的高压岁月。“这 30 年没换过单位,看似单调,却见证了血液病治疗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精准打击’的全过程。”
“健康所系,性命所托”不是空话。针对血液病患者常辗转求医的困境,她在门诊坚持 “三优先”:疑似恶性病例优先检查、外地患者优先安排床位、危重症患者优先多学科会诊。不久前,一位被多家医院婉拒的纵隔肿瘤老人,经她组织耳鼻喉科、麻醉科等多学科会诊并备好应急预案后成功救治。 这种 “冒险” 有底线:“不轻易许诺治愈,但会承诺全力以赴。”
二、谨言慎行:诊室里的语言艺术
景红梅的诊室里很少有绝对化承诺。医学充满不确定性,她的沟通智慧是“不说满但说清”。
面对恐慌的患者,她多讲希望,把风险细节告知家属;对理智的患者,她客观分析病情,用“60%治愈率”和“40%风险”的辩证视角帮患者建立全面认知。她常说:“乐观的人要提风险,悲观的人要给信心。”语言的重量在平衡,既不能夸大疗效制造虚假希望,也不能放大风险加剧恐惧,而是帮患者建立理性期待。
曾有年轻医生一句随意的安慰,让患者误以为自己时日无多。这个教训让她更强调“谨言慎行”:医生的每句话都可能被患者反复揣摩,必须站在对方角度考量。对她而言,“言”是沟通的桥梁,更是责任的载体——说出口的话既要支撑行动,更要能安抚患者的不安。
三、在敬畏中创新:新时代的医者坚守
作为科室主任和博士生导师,景红梅常对学生强调:好医生既要具备共情能力,更要具有共理精神。 她要求学生在操作前必须 “台下十年功”,熟练掌握每一项穿刺技术;接诊时“把每个病人当独立个体”,沟通时“将所有意外都纳入预测”。在她看来,医疗纠纷的根源往往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信息差”:医生没说清,患者没读懂。因此她要求团队“做的要比说得多,说的要比做得细”。行动上追求极致,语言上留足温度。
站在第八个医师节节点,景红梅对新时代医生誓言的思考格外朴素:对生命敬畏,对患者共情。在她眼中,当代医生最需要的不是豪言壮语,而是回归职业本质的坚守——敬畏生命,才能谨终慎始;共情患者,才能消除对立。
三十多年的行医哲学印证着:好医生的模样,藏在谨慎的担当里,显在共情的初心中。
策划出品
记者 李然 郝梦晗
设计/制作 郝梦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