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一千多年前,露斯塔野鲮已与中国结缘。在西藏日喀则地区的孔桑桥遗址,考古人员曾有过惊人发现:公元8世纪的吐蕃时期地层中,出土了一批来自印度次大陆的淡水鱼骨。经鉴定,这些鱼骨属于露斯塔野鲮(Labeo rohita),一种广泛分布于南亚的鲤科鱼类,暗示着其可能曾作为商旅的干粮,通过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进入青藏高原。
一千多年后,露斯塔野鲮以更正式的身份回到中国。1919年,广州一德路海味干货市场建成后,来自露斯塔野鲮鱼鳔制品随之进入中国,成为早期鱼胶交易的重要品类。1978年,我国通过泰国引入露斯塔野鲮鱼种,因其泰系引种背景一度被称为“泰鲮”。1981年,珠江水产研究所成功实现人工繁殖,1988年在西江流域发现自然繁殖的鱼苗种群,标志着“南亚来客”在珠江水系正式定居。
如今,这条鱼继续又以“南亚红鱼胶”的形态登上国人的滋补餐桌,续写着与中华文明的千年缘分。
露斯塔野鲮
南亚饮食文化的“C位”
在孟加拉国吉大港的鱼市,鱼贩会用一条鱼的价格来评估物价——露斯塔野鲮,不少南亚国家称其为罗胡鱼(Rohu fish),孟加拉人把其称为瑞鱼(Rui fish)。在南亚文化中,露斯塔野鲮被尊为繁荣和好运的象征,不管日常饮食还是节日大餐都不可或缺。
露斯塔野鲮是南亚常见的、广泛生长的淡水鱼,被评价为养殖鲤鱼中“价格最高”的品种。孟加拉国、印度、尼泊尔、泰国、巴基斯坦、缅甸、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国家,都是这条鱼的忠实粉丝。
露斯塔野鲮是许多南亚美食的主食,咖喱鱼、炸鱼、清蒸鱼……南亚烹饪离不开它,这条鱼也是人们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
“没有这条鱼,孟加拉人的餐桌就像少了灵魂。”一位派驻到孟加拉工作的中国人如此告诉记者。因此,一旦露斯塔野鲮价格飞涨,导致日常供应减少了,孟加拉政府就必须向邻国缅甸、印度等地进口,以解决人们吃鱼的问题。
露斯塔野鲮是南亚美食的常客。
露斯塔野鲮对环境有着超强适应能力。其原产于恒河、雅鲁藏布江和印度河流域,能在16.8℃-37℃水温(最低耐受13.9℃)、盐度≤5ppt的淡水环境中存活,既可适应河流激流,也能在静止池塘繁衍生息。
从外形看,露斯塔野鲮体型强壮,最大可以长到2米长,重达45公斤,成为最大的淡水鱼种之一。其头部突出,背部微拱,大而光滑的银色鳞片可减少游动阻力,胸鳍边缘的微红色是标志性特征。
缅甸养殖户介绍,养殖的露斯塔野鲮每条普遍在1-6缅斤(约1.6-9.6公斤)之间,标准投放密度为每英亩700-1000尾鱼苗,最高可达1200尾。一年内,这种鱼即可长至1公斤的上市规格。
露斯塔野鲮体型强壮。
从亚洲走向全球餐桌
在南亚,露斯塔野鲮是名副其实的“鱼王”。根据世界渔业组织(World Fish)统计,孟加拉国每年生产31.9万吨露斯塔野鲮,批发价值超过9.5亿美元。但因国内消费需求旺盛,仍需从缅甸、印度等国进口补充。
在缅甸,重量在2公斤以下的鱼会在国内销售,2到5公斤的大鱼则会被出口到孟加拉、沙特阿拉伯、印度等国家。缅甸渔业协会数据显示,在2024-2025财年,缅甸向海外市场成功出口了超过55万吨的淡水产品,创汇金额高达7.22亿多美元,而排名第一的明星品种正是露斯塔野鲮。
养殖业是缅甸重要的产业之一。
其实,早在1919年广州一德路海味干货市场兴起时,带动了我国水产滋补品贸易的发展,并逐渐成为辐射港澳、东南亚的专业集散地。来自南亚的露斯塔野鲮鱼鳔制品也随之进入中国,成为早期鱼胶交易的重要品类。
1978年,我国通过泰国正式引入这一鱼种,因其“泰系”引种背景,国内一度称其为“泰鲮”。1981年,露斯塔野鲮在我国人工繁殖成功,很快展现出独特优势:其生长速度远超本土鲮鱼。1996年,露斯塔野鲮被我国列为“适宜中国推广的境外优良水产养殖品种”。
1987年在《中国水产》刊登的《西江增殖露斯塔野鲮》报道。
近年来,不少国家开始优化露斯塔野鲮品种。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ICAR)甚至主动参与并支持转基因鱼研究计划,以开发露斯塔野鲮等自体转基因鱼类。孟加拉国也开始推广生长速度提升20%的改良品种带动养殖户增收。
除中国外,斯里兰卡、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及非洲多国均有引种记录。随着越来越多的亚洲人在世界舞台上闪耀,露斯塔野鲮作为印度餐的重要食材,还会做成冰鲜加工品被出口到中东、欧洲等更遥远的国度,从亚洲走向全球餐桌。
露斯塔野鲮被加工成冰鲜品出口到全球多地。
南亚红鱼胶登上滋补宝座
近年来,由华人带动的鱼胶饮食文化兴起,让露斯塔野鲮迎来了又一波销售热潮。
在鱼胶加工中,露斯塔野鲮的鱼鳔被分为头尾两部分:靠近头部位置的因形似鸡蛋被称为“鸡蛋胶”(部分市场鸡蛋胶也可能来自青鱼、草鱼等其他淡水鱼),靠近尾部位置的则因色泽偏红、胶质更厚,被命名为“南亚红鱼胶”。
南亚红鱼胶
露斯塔野鲮拥有卓越的耐低氧能力,意味着其鱼鳔在应对环境胁迫时功能更为强大,长期的生理负荷可能促使鱼鳔的胶原蛋白结构发育得更加致密和坚韧,这直接奠定了成品鱼胶厚实、Q弹的卓越口感基础。
同时,其生长迅速的特点保证了在短期内就能获得尺寸可观的鱼鳔,提升了原料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加之其食性广、适应性强,养殖成本相对较低且稳定。因此,露斯塔野鲮不仅是优良的养殖品种,更是制作鱼胶的优质原料。
南亚红鱼胶受到消费者欢迎,更关键在于营养价值。早在1982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已经对露斯塔野鲮与鲮鱼营养成分对比展开初步分析,专家认为露斯塔野鲮的营养价值更高,在生产上很有价值。
近年来对于鱼胶营养价值的研究更是表明,南亚红鱼胶的胶原蛋白含量高达85.3%,且胶原蛋白种类丰富,尤其6型胶原蛋白含量突出——而6型胶原蛋白,就是子宫、真皮、软骨组织的关键组成部分。
检测显示,对比传统高档赤嘴鳘鱼胶,红鱼胶在伤口/创伤愈合上更具优势。潮汕地区民间早有“红胶补气血、养子宫”的传统用法,如今结合科学验证,让南亚红鱼胶成为现代女性滋补的天然选择。
过去,南亚红鱼胶市场曾因原料混杂、多种鱼胶混售、无法溯源导致品质不稳定。近年来,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行业终于破解了南亚红鱼胶的品种密码:市面上大部分南亚红鱼胶的原料鱼,正是露斯塔野鲮。
这一发现意义重大——露斯塔野鲮作为合规养殖品种,其鱼胶原料进口渠道清晰、产量稳定,配合养殖端的规模化供应,能够解决市场上南亚红鱼胶“来源不明、品质参差”的行业痛点。
未来,随着消费者对优质安全、功效明确的营养需求升级,这条远渡重洋的南亚淡水鱼,也将在鱼胶经济的浪潮中再次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