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直面肿瘤难题,重塑放疗技术生态
首页> > 正文

直面肿瘤难题,重塑放疗技术生态

来源:鲁网2025-11-05 18:41

  日前,2025年盖伦奖榜单发布,中国企业大医集团的原创放疗系统TaiChiPro获得“最佳医疗技术”提名。长期以来,盖伦奖被视为全球生物医药与技术创新领域的顶级荣誉,历来由欧美巨头主导。近年来,中国在创新药领域逐步崭露头角,而在技术壁垒最高、系统最复杂的大型高端医疗装备领域,始终未有本土产品获得提名。TaiChiPro的此次突破,不仅是中国大型放疗设备首次获此殊荣,更标志着中国高端医疗装备实现了从“系统追随”到“原创引领”的关键一跃,成为全球产业格局中不容忽视的力量。

  其次,这一事件的价值,远不止于一项产品获得国际认可,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盖伦奖这一行业风向标,首次将目光投向了代表未来的放疗技术革新。它强烈预示,放射治疗这一核心手段,正以全新的技术内涵,回归癌症治疗的舞台中央。

  放疗,不再是“配角”

  要读懂TaiChiPro入围的深层价值,必须首先理解其所在的赛道——放射治疗,正经历一场从“辅助角色”到“核心支柱”的全局性升维。

  在公众的传统认知中,放疗常被视为癌症治疗体系中跟随手术与药物的“后续选项”。但这一格局正在被彻底重构。

  2025年盖伦奖的提名名单,清晰勾勒出这一变革轨迹。在多项与癌症相关的创新中,放疗设备于“最佳医疗技术”领域的强势入围尤为瞩目——它打破了长期以来由药物和免疫疗法主导的议题,标志着放疗不再仅是治疗流程中的一环,而是成为推动癌症综合治疗体系变革的支点性力量。

  放疗崛起:从“局部根除”到“系统调控”

  放疗地位的提升,根植于其自身的技术革命。现代放疗已演进为融合影像、物理与生物学的精准系统,能深度参与从诊断到治疗的全流程。

  欧洲放疗与肿瘤学会(ESTRO)于今年7月发布宣言,明确提出应“让放射治疗重新成为肿瘤综合治疗的核心”。这一主张的背后,是放疗作用机制的认知深化。例如,《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提出的“剂量异质性”概念指出,在肿瘤内实施高、低剂量混合照射,不仅能直接杀伤肿瘤,更被发现能够激发有益的免疫应答。

  这意味着,先进的放疗技术已在“精准照射”这一根本职责之上,展现出协同激活全身性治疗的潜力。而TaiChiPro的原创架构,正是为实现这一“精准与协同”而诞生。

  中国方案破局:TaiChiPro为何具备全球代表性?

  在看清赛道变革的基础上,我们再回头看TaiChiPro的这次提名,就能明白它的分量。TaiChiPro可被视为一次“系统级”创新对行业的精准回应。它的突破性不在于单一参数的提升,而在于通过平台级架构创新,解决了临床与科研的关键痛点。

  在盖伦奖的历史中,大型高端放疗设备获提名殊为不易。TaiChiPro作为来自中国的创新产品能够获得提名,标志着中国高端医疗装备的原创技术开始获得全球主流学术与产业界的关注,并参与到全球前沿技术的对话中。

  那么,它到底强在哪?

  1.原创架构,一站式解决复杂肿瘤的异质性难题

  传统单一设备难以应对肿瘤内部的异质性:其核心区常因缺氧而具有高辐射抗性,周边区则因富氧而抗性较低。

  TaiChiPro的突破性在于其原创的“Gamma+Linac”双射线一体化架构。它能在一套系统、一次治疗流程中,针对核心区实施高剂量消融以克服抗性,同时对周边大范围区域实施足以杀伤的低剂量照射。术路径。

  2.平台化设计,为未来的精准放疗奠定基础

  超越单一治疗,TaiChiPro更是一个精准放疗技术平台。其能够轻松实现肿瘤内“高-低剂量混合照射”的能力,为前沿的“剂量雕刻”与联合治疗研究提供了理想的物理载体。

  从“物理准”迈向“生物准”,是放疗技术的明确趋势。未来,借助AI与生物标志物,放疗将根据肿瘤的实时生物学行为进行动态调整。TaiChiPro所具备的精准剂量编程与灵活执行能力,使其成为实现这一未来图景的关键技术载体。

  结语:一场始于技术,归于生态的变革

  中国TaiChiPro入选盖伦奖,其意义远非一次获奖所能概括。它向全球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在大型高端医疗装备这一长期由国际巨头主导的领域,中国已不再是技术模仿者,而是以原创架构的提出者、系统方案的定义者,挺进了核心赛道的“无人区”,站上了全球的舞台。

  TaiChiPro的突破,在于其以独一无二的技术架构,直面了肿瘤放射治疗中最根本的难题——异质性,从而在根源上提升了治疗的彻底性与可控性。其次是其智能化、一体化、平台化,提升用户的体验感,为未来的可延展性做了很好的基础。

  这不仅代表一款产品的成功,更代表中国高端医疗装备产业能力的整体跃升——从核心部件到整机集成,从临床需求到技术实现,中国创新体系已具备参与全球顶层设计的能力。

注:此文属于光明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我国鼓励“银发力量”参与医养结合服务

  • 成人健康体检“新国标”出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嘉宾:李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2 17:3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金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按摩医院儿科副主任技师
2021-04-20 14:38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22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1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5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0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6:4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9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