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兴趣是交友前提 05后社交守好边界感
首页> 热点荟萃 > 正文

兴趣是交友前提 05后社交守好边界感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5-11-06 10:02

  早晨在通勤路上和“动漫同好”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昨晚新追的动漫,中午用AI辅助整理好兴趣社群的线下聚会方案,晚上和远方的网友“连麦各玩各的”——2025年,首批05后已迈入社会。作为与智能设备同步成长的“数字原住民2.0”,他们的社交场景打破了线上与线下的壁垒,清晰划分着朋友、网友、搭子等不同关系的功能,在快节奏的时代里,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社交步调。

  线上线下联动融合

  线上端,05后的平台选择呈现“全场景覆盖”特征。博报堂生活综研(上海)及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发布的《05后年轻人社交观及行为研究2025》显示,基础社交、兴趣交流、二手交易、专注交友需求的手机App均在高度使用范围中。AI工具已深度融入社交流程,超过三成受访者会用其辅助信息整理、优化沟通表达,成为“社交助手”般的存在。不过,05后对AI的态度保持着清醒认知,将AI定位为“工具”而非“替代者”。89%的受访者表示“不会依赖AI建立真实关系”,认为虚拟陪伴无法替代线下互动的温度。

  线下场景的活跃度远超预期。调查显示,93%的受访者高频参与餐厅聚餐,89%经常进行室外运动,81%会定期逛商场或逛街。这些活动被赋予新内涵:聚餐不只是吃饭,更是“情绪充电”的专属时刻;运动偏爱组队参与,羽毛球、飞盘等对抗性项目因互动性强备受青睐;逛街则聚焦“体验式消费”,IP店打卡、谷子店淘货成为重要动因。“轻社交”的兴起重构了线下互动的密度。05后创造出“通勤搭子”“自习搭子”等新型关系,以特定场景为纽带,无需深度绑定却能获得即时陪伴。

  线上线下的联动更趋紧密。超过六成受访者会先通过兴趣社群线上破冰,再组织线下见面会;音乐节、演唱会等LIVE活动中,90%的人会拍摄内容同步到社交平台,形成从现场体验到线上分享、二次互动的闭环。“连麦各玩各的”这种线上行为,本质也是对线下陪伴感的虚拟模拟,被05后称为“呼吸式社交”,既保持联结又不互相打扰。

  兴趣是社交核心纽带

  在05后的社交体系中,“关系分类”很重要。调研显示,半数05后将好朋友列为首要倾诉对象,45%选择向父母倾诉,这两类群体构成了他们社交支持的“双核心”。与前代人不同,05后的亲子关系更趋平等,父母既是情感后盾,也是可交流的“人生顾问”,这种转变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他们的父母普遍学历较高,更擅长以平等姿态参与子女成长。

  朋友关系的分层极为细致,不同圈层承担明确功能。05后清晰划分出普通朋友、好朋友、网友、搭子等多个类别:普通朋友用于日常场景的浅层互动,如班级活动、社团协作;好朋友负责深度情感交流,承担倾听、共情等核心功能;网友聚焦兴趣共鸣,动漫、电竞等小众爱好的同好更易在此圈层获得认同;搭子则服务于特定场景,场景消失后关系可自然淡化,无需刻意维系。

  兴趣成为社交联结的第一纽带,共同的兴趣爱好比身份、背景更重要。65%的受访者社交圈核心成员是通过兴趣结识,IP店打卡、志愿活动、兴趣社群成为三大交友场景。在兴趣社群中,他们展现出极高的参与度:动漫爱好者会共同创作同人作品,环保志愿者会组织线下公益活动,甚至“养石头”“纸狗”这类小众爱好也能聚集起稳定的交流群体。

  坚守舒服与边界准则

  社交需求方面,情感价值始终居于首位,100%的受访者都提及“倾听支持”是最核心的社交需求,然后是共情理解、陪伴分享。这种需求催生了新型社交服务,他们愿意付费与专业人士进行深度对话,获得情绪疏导与认知提升。

  同时,05后更重视社交的“价值交换”,实用情报分享、实际问题解决成为重要诉求。在校园场景中,学习资料共享、考试经验交流是维系同学关系的重要纽带;进入职场的年轻群体则更倾向于与行业前辈建立联系,获取职业发展建议。这种价值交换并非功利性的“等价交易”,而是“共同成长”的良性互动,超过六成受访者期待在社交中相互鼓励、提升竞争力。

  人脉资源在05后的社交需求中占比极低。与传统认知中“社交为积累人脉”的观念不同,仅不足10%的受访者将拓展人脉列为社交目的。他们更信奉“自身实力优先”,认为优质关系应是自然吸引的结果,而非刻意经营的产物。这种心态让他们在社交中更显纯粹,也更能享受关系本身的价值。

  “舒服至上”成为最高社交准则。05后将舒服、坦诚、安全感列为评价优质关系的三大核心标准,其中“舒服”的提及率高达87%,具体表现为:对话无需刻意找话题,沉默也不会尴尬;观点分歧时能理性沟通,而非强迫认同;尊重彼此的生活节奏,不强行介入私人领域。为了维护这种状态,他们会主动筛选社交对象,对消耗自身情绪的关系果断“断舍离”。

  私人空间的边界感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05后普遍认为,即使是亲密关系也应保留“专属领域”,超过八成受访者会在社交中明确划分话题禁区,涉及收入、隐私生活等内容需获得许可才能交流。线上场景中,他们通过设置朋友圈权限、分组发布内容等方式维护边界;线下互动时,则会通过肢体语言、话题转移等信号暗示不适,这种清晰的边界意识让他们的社交更具安全感。

  文/记者陈斯

[ 责编:李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甲型H3N2来袭!传染性是否更强?疫苗有用吗?

  • 兴趣是交友前提 05后社交守好边界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嘉宾:李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2 17:3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金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按摩医院儿科副主任技师
2021-04-20 14:38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22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1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5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0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6:4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9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