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国家大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当中,人才是核心驱动,直接影响了乡村整体发展的效率。大学生群体知识储备扎实,创新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也是支撑乡村发展的重要智慧力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其成长成才的整体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发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一是积极心理态势明显,素养基础更加扎实。从整体发展来看,当前大部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为积极,呈现整体向上向好的状态,也能够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良好基础。大学生群体普遍对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和参与热情,并且能够将小我置身于乡村振兴的大我当中,也能够立足乡村振兴发展的具体需求,调整自我发展理念。在心理认知层面,大多数大学生已经具备基本健全的心理健康常识,并且能够准确分析辨别自身的情绪起伏,理解心理状态的好坏,并将个人的心理状态同工作实际相结合。在乡村振兴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前,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心理韧性,并且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特别是乡村工作环境较为复杂,任务碎片化且具有灵活性。大学生在面对多样复杂的工作任务时,能够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接纳并理解,而且还能主动去克服工作中的挫折和挑战,快速适应复杂的工作状态,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帮助学生能够以乐观向上的情绪投入到乡村实践当中,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二是素养结构适配需求,时代特征较为明显。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的心理素养结构也呈现出不断优化的状态,与时代发展全面契合。在认知层面上,大学生具有较为全面的心理健康认识,能够结合乡村实践的发展需求,培养自身的心理韧性以及情绪管理能力,特别是在人际沟通方面也有更强的适应能力,还能够准确认识到心理健康和基层工作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在心理认知上能够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投身乡村工作。在能力维度上,大学生普遍在高校接受过系统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工作当中的心理压力,能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适能力,并且能够有科学精准的方法缓解自身存在的情绪紧张。以良好的工作状态面对基层工作,数字化素养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强化自身心理健康素养,当代大学生能够积极借助数字网络的智慧,通过在线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等APP提升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特别是面对乡村工作的复杂性,能够通过数字网络寻找心理支持。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够帮助大学生能够积极应对不同工作场景当中的心理挑战,正确调适自身心理,更好地服务乡村发展。三是心理支持体系不断完善健全,发展动能更加充足。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在现阶段能够得到多元完整的支持体系,特别是在乡村振兴发展当中,学校、社会多个层面都同步发力,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和后备资源。高校作为培育的主阵地,能够持续不断优化心理健康培训体系,为学生提供专业的系统课程和咨询服务。还能够通过各类型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专业心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技能,让学生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身于乡村建设的发展当中。校地合作机制的持续深化,也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有了提升的渠道。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以及其他志愿服务和实训活动当中,学生能够深入到乡村发展的细枝末节,对于乡村的认知更加具体,且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心理韧劲,也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心理健康同步发展。社会层面对乡村振兴人才也持续关注并持续认可,让大学生有了积极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同时,帮助大学生更加积极乐观地投身于乡村发展,增强了大学生的发展信心和归属感。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干预路径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多措并举,积极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是当前全社会的发展责任。第一,高校要强化培育主责,构建系统化的教育体系。高校应该担当起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关键职责,立足乡村振兴发展的具体需求,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持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再到实践转化,让大学生能够在完整的教育体系支撑下实现心理健康素养的全面提升。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当中,内容要重点突出乡村实践发展,将基层工作当中可能遇到的复杂情绪起伏以及科学情绪管理、培养心理韧劲等多种内容作为课程的重要模块。并且还要借助生动的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等形式,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学校还要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除传统应试教育课堂之外,还要加强各类团体辅导、心理沙龙以及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多样化的教学载体当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组建强大的师资团队,提升教师指导学生应对乡村实践中心理问题的多种能力让大学生能够以良好向上的心态投入到乡村发展当中。二要深化校地协作,拓展素养提升的丰富场景。校地合作能够让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和乡村实践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高校要与乡村地区建立起全面协同的合作模式,共建心理健康实践教育基地。通过乡镇的文化站以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各类型的资源,搭建起服务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提升的实践平台。让大学生能够在科普宣传以及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当中,不仅强化服务乡村的技能,还要强化自身的认知,提升心理调适能力。校地双方也要合作开展各类型的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可以将理想信念教育同心理健康教育,共同渗透在乡村振兴发展的每个环节。另外,也可以邀请乡村振兴中的先进人物来分享典型案例和经验,组织学生实地调研乡村发展的重要成果,增强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的使命感,让大学生能够以更积极主动乐观的心态参与到乡村振兴发展实践当中。三要推动技术赋能应用,让数字化技术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重要手段。高校可以借助线上心理健康服务平台,让大学生能够持续关注心理健康。特别是要实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和在线咨询,让数字化资源能够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定向化的心理扶持,特别是面对大学生在乡村实践当中存在的心理,情绪起伏等无法调试的困难问题,借助丰富的线上资源对其进行调试。另外还要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能够准确地识别大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提出预警。通过精准干预和及时调节,减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发生。在技术应用层面上,要注重保护大学生的隐私安全,建立起严格的数据安全防护墙。另外,还要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相融合的形式,让大学生能够在立体化的干预模式下强化自身心理健康素养。四要激活学生的内生发展动力,构建起自主发展、全面提升的心理健康机制,引导大学生建立自我心理管理体系,强化心理健康素养。高校要通过多样化的心理测评和自我管理等课程体系,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心理状况的重要性,明确自身在乡村实践中的显著优势,进而为大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健康素养培训计划。另还要鼓励大学生能够积极借助冥想、放松运动等多样化的形式,提升心理调适能力。另外,还要构建起朋辈互助支持网络,选拔心理素养优秀的学生,组建起帮扶小组,通过经验分享、情感交流等形式,为其他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学校还要大力发展心理健康类社团,让学生能够自发组织各类主题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激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提升。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需要多方协同发力。未来,还需持续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培育的新路径、新方法,不断提升培育质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
(作者:江艳艳,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