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千县增辉 —— 达标门诊赋能行动”主题研讨会成功召开,来自全国的皮肤病学专家、基层医疗机构代表及行业从业者齐聚上海,围绕特应性皮炎(AD)这一高发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的诊疗规范、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及 “达标门诊” 建设路径展开深度对话,为破解 AD 患者长期管理难题提供实践方案。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姚煦教授接受专访,就AD达标门诊建设、区域 AD 诊疗均质化等核心问题做了深入分享。
发病率攀升成民生关切,“国家队”牵头构建诊疗体系
据统计,目前全球约有2.3亿人受到特应性皮炎影响,中国AD患者约8000万,且患病率仍在持续上升,儿童群体尤为显著,已成为最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之一。AD作为县域高发皮肤病,当前存在“三低”突出问题——医生诊断率低、规范治疗率低、患者疾病认知度低。多数患者病程超过数年且反复发作,长期影响皮肤健康与生活质量,而达标门诊建设正是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基层医疗能力的重要突破口。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作为直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国家队’医疗机构,全年门诊量预计突破200万人次,其中AD相关服务需求占比高达20%,仅这类患者就有二三十万人次。”姚煦教授透露的一组数据,直观反映出AD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常见疾病。
据介绍,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早在2010年就成立了过敏与风湿免疫科,作为皮肤病的亚专科,科室80%的精力都集中于AD等过敏性疾病的诊疗与研究。科室不仅搭建了覆盖患者就诊信息、随访记录、治疗方案的智能管理平台,实现数据的完整归集和动态管理,还承担科技部重点专项部分任务,建立了大规模AD样本库和数据库,再加上专业的团队和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为疾病机制研究与诊疗方案优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和资源支撑。
姚煦教授介绍,AD并非孤立疾病,儿童患者常与鼻炎、哮喘、结膜炎、食物过敏等过敏性疾病共存,还存在精神神经等多系统方面的共病。不少孩子会出现情绪波动、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甚至有少数患者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白癜风、斑秃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情况。在老年群体中,AD与心脑血管疾病、脂代谢异常等系统性疾病之间也存在一定关联。这些共病现象需要通过长期追踪的队列研究才能捕捉到有效关联数据。
“达标门诊”破局基层诊疗痛点,分层建设覆盖城乡
“要实现AD‘达标治疗’,必须先有‘达标门诊’。”姚煦教授提出了这一核心观点。据她介绍,“达标治疗”理念源于欧洲,引入中国后因医疗体制差异,需先建立具备专门场所、专业团队与规范流程的实体门诊,才能确保治疗标准落地,因此“达标理念”与“达标门诊”需同步推进。
从2021年理念推广初期面临医生群体认知阻力,到2025年行业共识逐步形成,“达标门诊”建设已进入规范化推进阶段。目前已正式发布“达标门诊”建设与评估标准,而依托中国“一带一路”皮肤病专科联盟成立的AD专病联盟,正加速推动诊疗资源下沉。该联盟最初吸纳全国范围内的核心医院,2024年起逐步纳入标杆县域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2025年新增50家基层单位,未来将持续推进,构建“核心医院引领、基层机构支撑”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医疗协作架构。
“基层是AD管理的关键环节,但目前仍存在两大难题,一是长期管理意识薄弱,二是诊疗规范化程度不足。”姚煦教授表示,部分基层医生对中重度AD系统治疗方案不熟悉,轻症患者开点外用激素药膏即可,但中重度患者的治疗更为复杂,且基层医生对“症状缓解后如何科学减药、维持疗效”缺乏系统规划。
同时,基层随访机制与电子化数据建设滞后,许多基层单位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条件开展连续性的动态随访,难以实现患者动态管理。对此,“达标门诊”建设将通过举办各类会议、学习班开展医生培训,输出统一规范和标准,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逐步补齐基层短板。
智慧医疗+全周期服务,打造AD规范管理闭环
为解决AD患者“用药不规范、随访不及时”等问题, AD专病联盟积极探索智慧化、全周期的管理模式。姚煦教授介绍,“达标门诊”的特色在于将达标治疗理念贯穿门诊日常服务模式之中,为患者提供全链条全周期的诊疗服务,其建设从运行机制、服务模式和专诊诊区三个维度展开。
在专诊诊区建设上,“达标门诊”打造一站式诊疗空间,涵盖评估区、诊疗区、图像采集区、信息收集室、健康宣教室等功能区域。导诊台配备供患者自评使用的各种量表,诊室配备AD专病电子病历并对接HIS系统,图像采集区通过皮损拍照实现AI评估AD严重程度,随访建档室建立患者档案记录首诊和复诊治疗结果,健康宣教室配备患教手册、海报并定期组织疾病宣教,优化患者就诊体验。
姚煦教授表示,这种标准化的AD管理模式,以统一理念、一个中心、一站服务、一个标准,减少了区域化差异,能够提高专病专治均质化水平,让患者瘙痒和皮损得到快速且持久的缓解,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同时也能为科研与临床决策提供支持,增强科室专科学术影响力和医院门诊量。
展望未来,姚煦教授强调,“达标门诊”建设将兼顾“标准化”与“特色化”,在遵循普遍规律的基础上,鼓励各地根据自身优势发展特色模式,比如中医院融入中医治疗、儿童医院突出儿科优势,通过差异化发展满足不同患者需求。2026年起,将持续扩大“达标门诊”覆盖面,目标是让更多基层医院通过认证、形成标杆,培养更多具有AD规范化诊疗培训证书的医生,建立区域AD专病联盟,完善区域AD分级诊疗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