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5年11月16日下午,“传承创新 药技融合 为健康中国赋能” 学术交流会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区举行。会议由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中医大健康推广工作委员会联合承办。

会议伊始,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云峰率先致辞。他表示,中国民族卫生协会长期深耕民族医药领域,以服务民族卫生事业、促进全民健康为己任。当前国家通过《中医药法》及相关规划为中医药发展保驾护航,交流会聚焦的慢病管理、传统技法创新等议题,精准切中行业痛点,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他强调:“药技融合需产学研用协同发力,才能释放中医药独特优势,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随后,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名誉会长葛忠兴提出“药是根本,技是路径”的观点。他认为,药物与诊疗技法的深度融合,是中医药从 “以治病为中心” 转向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的核心。他肯定“王氏椎穴疗法”等非遗项目价值,指出其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生命智慧,而师承教育对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技艺传承至关重要。
开幕致辞后,五位嘉宾依次开展主题发言。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雷海民教授提出应聚焦慢病防治,遵循“临床 - 基层 - 临床”模式,以“症病结合”推动创新,并分享团队在渐冻症干预、航天中医药领域的突破成果。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林志健教授围绕“循证视角下的中药药物警戒”解读。他表示,中医药自古有“神农尝百草”的药物警戒思想,经现代完善形成“识毒 - 用毒 - 防毒 - 解毒”体系。以蒽醌类中药为例,其团队通过真实世界数据与生物信息学研究,阐明安全风险机制,强调需通过科学配伍、精准剂量控制,平衡中药安全性与有效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副所长魏建和研究员分享“科技创新引领沉香静 / 眠生活”。他介绍,团队研发的“三高一稳定”结香技术,破解沉香产业产量低、品质不稳定难题;现代研究证实沉香有镇静安神、助眠功效,未来计划推动其形成千亿元级大健康产业,让传统珍品惠及大众。
药用植物所党委副书记董政起研究员聚焦“药食同源”领域。他指出,随着健康需求转向慢病防控,药食同源产业规模达五六千亿元,但存在标准不完善、科研支撑不足等问题。他提出,需通过现代技术阐释传统功效,推动“治未病”理念落地,挖掘产业潜力以满足公众健康需求。
“王氏椎穴疗法作为四代传承的中医药非遗技艺,是药技融合理念的生动实践。”非遗传承人王鹏教授在发言中介绍,该疗法以穴位经络理论为核心,专注颈腰椎疾病诊疗,“气和力结合”的技法安全无创、见效快,数十年临床已助众多患者解病痛。他强调,中医精髓在于 “技药协同”——推拿为中药调理打通通路,中药从根源调理脏腑,二者标本兼治,契合会议主题。推广中,他走进机关、社区、高校等开展科普,通过示范体验让更多人了解非遗价值,为传承提供有效路径。
本次交流会的第二环节——“王氏椎穴疗法”传承人王鹏收徒仪式正式举行,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原党委书记刘雯华主持仪式。国医大师金世元通过视频方式为仪式送上祝福。6名弟子依次行拜师礼、敬茶鞠躬,共同诵读《大医精诚》,践行“尊师重道、精研技艺、恪守医德”承诺。弟子代表许允兵表示,将以师父为榜样,潜心钻研技艺,让非遗智慧惠及群众。
葛忠兴在见证致辞中称,收徒仪式是中医师承教育的生动实践,也是药技融合理念的延续。他指出,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根基,王鹏收徒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王鹏也在仪式上表示,收徒是责任传承,未来将带弟子坚守 “大医精诚”的古训,深化药技融合探索。
本次学术交流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中医药领域凝聚了传承创新的发展共识,更通过中医药非遗技艺的展示与传承,生动诠释了药技融合的实践价值,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力量与实践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