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16部门共同印发《“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我国将体重管理纳入慢性病防治,正式开启全民健康体重守护行动。作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权威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教授温绍君对此深有感触:“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约2.7亿、糖尿病患者约1.41亿、血脂异常超2亿、心血管病患者约3.3亿、脑卒中约1300万、心源性猝死约54.4万/每年(发生率),而超重肥胖正是推动这些数字攀升的关键危险因素。《方案》的出台恰逢其时,为全民通过科学体重管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了明确指引。”
心脑血管病防治关口前移,体重管理要抓“代谢平衡”
温绍君指出,体重与心脑血管健康的关联并非简单的“胖则致病”,而是通过多重生理机制形成的连锁反应。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就像一个“沉默的血管破坏者”,首先会迫使心脏超负荷工作,每增加5公斤体重,心脏就要为全身多供应400公里血管的血液,长期“小马拉大车”的状态必然导致血压升高,而高血压正是脑卒中、冠心病的首要危险因素。更危险的是,脂肪组织并非单纯的“储能仓库”,内脏脂肪会持续释放炎症因子,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同时引发血脂异常,让“坏胆固醇”在血管壁形成粥样斑块,如同为心脑血管埋下“定时炸弹”。临床数据显示,BMI≥28.5时高血压风险翻倍,BMI>32.5则心衰、脑梗风险直线上升,40岁以下心梗患者中近半数为肥胖人群,肥胖已成为年轻人心血管疾病的头号诱因。
“《方案》明确提出‘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这与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温绍君强调,体重管理绝非单纯减重,而是通过科学饮食、适度运动等方式维持代谢平衡,从源头切断肥胖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联。在饮食管理方面,《方案》倡导的“三减三健”“吃动平衡”是核心原则,但具体实施需结合心脑血管健康需求精准调整。他结合临床经验给出具体解读:“很多人减重陷入‘节食误区’,过度限制热量反而会导致代谢下降,不利于长期体重维持,更可能因营养不均衡影响血管健康。真正科学的饮食管理,是在控制总热量的基础上,实现营养结构的优化。”
“一增二减三替换”,守护心脑血管健康
针对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饮食要点,温绍君提出了“一增二减三替换”的实操方案。“一增”即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每天比日常多摄入10克膳食纤维,可有效改善血脂血糖波动,减少血管损伤,建议多吃菠菜、芹菜、西蓝花等深绿色蔬菜及蓝莓、苹果等水果;“二减”是严格减少高盐和添加糖摄入,食盐每日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内,避免隐形盐摄入,同时远离含糖饮料、糕点等加工食品,因为高盐会直接升高血压,高糖则会加剧胰岛素抵抗,双重损伤血管;“三替换”则是用粗粮替换1/3精制主食,用植物油替换动物油,用白肉替换部分红肉,比如用糙米、燕麦、玉米替代精米白面,用橄榄油、茶籽油替代猪油,用鱼虾、鸡胸肉替代肥肉,既保证饱腹感,又能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对血管的负担。
温绍君特别提醒,饮食管理需兼顾全生命周期差异,这与《方案》覆盖全人群的要求一致。孕产妇应遵循孕期合理增重标准,通过均衡饮食预防体重过度增长,减少产后体重滞留,避免肥胖代际传递;儿童青少年则要杜绝高盐高糖高脂食品,保证蛋白质和钙的摄入,为骨骼发育和心血管健康奠定基础;中老年人群消化功能减弱,饮食应遵循“清淡易消化、营养密度高”原则,控制总热量的同时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预防肌肉流失和血管老化。他强调:“家庭是体重管理的重要单元,《方案》提出的‘三知一管’理念非常重要,家庭成员应共同掌握健康体重标准,相互监督饮食和运动,降低聚集性肥胖风险。”
把体重管理融入日常,远离心脑血管病
据《方案》中“营造体重管理社会支持性环境”的要求,温绍君呼吁将健康饮食支持纳入社会协同体系。温绍君建议,社区应加强健康饮食科普,通过“健康小屋”“营养讲座”等形式,指导居民掌握血管友好型烹饪技巧;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食堂应落实健康食堂建设要求,提供低盐低脂的均衡膳食;餐饮机构可推出“小份菜”“健康套餐”,方便消费者控制食量。同时,公众应提升食品营养标签认读能力,购买加工食品时关注钠、糖、脂肪含量,践行《方案》倡导的健康消费理念。
“体重管理是一场持久战,需要科学方法与长期坚持相结合。”温绍君强调,单纯依靠饮食调整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必须配合《方案》倡导的全民健身行动。建议每周至少进行3次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以上,晚饭后快走、慢跑、游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既能消耗热量,又能改善血管弹性。同时要养成定期监测体重的习惯,配合腰围测量,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即属于腹型肥胖高危状态,需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方案。对于已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体重管理,避免自行减重导致病情波动。
谈及《方案》提出的三年目标,温绍君充满期待:“体重管理不仅是个人健康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随着‘一秤一尺一日历’的普及、健康步道等支持环境的完善,以及体重管理门诊在二级以上医院的设立,全民体重管理的支持体系将逐步健全。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要积极参与科普宣传和专业指导,帮助公众消除‘胖点没关系’‘减肥就是节食’等认知误区,让科学饮食、健康体重成为生活常态。”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与其等到发病后再治疗,不如提前通过体重管理筑牢防线。《方案》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每个人都应从调整一餐一饭做起,将体重管理融入日常生活,这不仅是对自己健康的负责,更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负担、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关键一步。记住,哪怕只是减掉体重的5%—10%,也能显著改善血压、血脂、血糖水平,为心脑血管卸下沉重负担。”温绍君最后提醒,中老年人体重管理要在医生和营养师的科学管理和指导下,重视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致病链条的各环节,建立全民健康体重管理和心脑血管病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的完整体系,实现中国人健康寿命和总寿命同步双增长。(记者 陈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