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4.3%、16.4%;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爱卫办、教育部等16个部门联合印发的《“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指出,自2024年起,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应急司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起草了《居民体重管理核心知识(2024年版)》及其释义,核心知识共八条。
一、正确认知,重在预防
体重是客观评价人体营养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体重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合理饮食、科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防止超重、肥胖和体重过轻的情况发生。
二、终生管理,持之以恒
保持健康体重能减少相关疾病的患病风险。全人群都应把保持健康体重作为目标,并贯穿孕前期、孕期、婴幼儿期、儿童青少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的全生命周期。
三、主动监测,合理评估
定期监测体重、腰围等变化和评估体重状况是保持健康体重的重要措施之一。体重指数(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一个常用标准,其计算方式是体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2)。依据现行《成年人体重判定》(WS/T 428-2013)行业标准,我国成年人体重指数应维持在18.5≤BMI<24.0,BMI<18.5为体重过轻,24.0≤BMI<28.0为超重,BMI≥28.0为肥胖。成年人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为中心型肥胖,85厘米≤男性腰围<90 厘米、8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为中心型肥胖前期。
四、平衡膳食,总量控制
健康体重取决于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的平衡。在控制总能量的基础上,保持平衡膳食模式并长期坚持,是保持健康体重的关键。
五、动则有益,贵在坚持
长期坚持科学运动,有利于体重的保持和体成分(人体的构成成分,包括水分、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等)的改善。有氧、抗阻、高强度间歇运动均有助于控制体重。适度中高强度运动有助于体重管理。
六、良好睡眠,积极心态
睡眠不足或过多都不利于体重控制和身体健康。不同年龄阶段建议睡眠时长有所不同,应当参照相关标准保持良好睡眠。体重还与人的心理状态相关,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保持健康体重。
七、目标合理,科学减重
超重和肥胖者减重的主要目标是降低脂肪组织的重量,在制定减重目标时要量力而行,速度不宜过快。一般可按照每周体重减少不超过 0.5 公斤的速度,在3~6 个月内减少体重的 5%~10%,或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设置合理目标,科学控制体重。
八、共同行动,全家健康
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个人应养成自主自律的健康习惯,主动学习健康体重知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做好体重管理。
体重管理对健康有着多方面的好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降低患病风险:
超重和肥胖是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某些类型的癌症(如乳腺癌、结肠癌和直肠癌)以及骨关节炎等。通过有效的体重管理,可以降低这些疾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
改善心血管健康:
体重管理有助于改善血脂水平,包括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即“坏”胆固醇)和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即“好”胆固醇)水平。这有助于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保护心脏健康。
减重还可以降低血压,减少心脏负担,进一步改善心血管系统的整体功能。
提升代谢效率:
适当的体重管理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使身体更有效地利用能量,减少脂肪堆积。这有助于维持健康的体重和体型,同时提高身体的整体健康状况。
增强身体机能:
减重后,身体的负担会减轻,关节和肌肉的压力也会减少,从而提高身体的运动能力和灵活性。这有助于改善日常生活质量,减少因肥胖导致的身体不适和疼痛。
提升心理健康:
体重管理不仅关乎身体健康,还对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成功的体重管理可以提升自信心,减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同时,通过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的改变,还可以促进大脑释放内啡肽等“快乐激素”,进一步改善心理状态。
改善睡眠质量:
超重和肥胖可能导致睡眠障碍,如睡眠呼吸暂停等。通过体重管理,可以减轻这些症状,提高睡眠质量。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和修复,进一步促进健康。
因此,体重管理对于维护和促进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降低患病风险、改善心血管健康、提升代谢效率、增强身体机能,还可以提升心理健康和改善睡眠质量。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己的体重管理,采取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体重和体型。(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