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之中,创新创业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均属于核心组成内容。目前,大部分高校会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划分为两个独立的版块,即分别展开教学,虽然某种程度上会出现交集或者融合趋势,但从结构上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依然处于独立划分状态。深入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项内容,不难发现二者在价值内涵、教育路径等方面都保持着高度一致性,其最终目标也是不谋而合。因此,高校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发展,在分别完善这两项教育内容的同时,为大学生营造出一个更具综合性的学习与成长环境,点亮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
心理健康教育是旨在促进个体心理发展、提升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问题的教育活动。其核心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帮助个体认识自我、理解心理现象、掌握心理调适技巧,从而在面对生活压力和挑战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有效应对各种情境。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体现在全面性、预防性、发展性和实践性上。它关注个体的整体心理发展,不仅关注问题的解决,更注重潜能的挖掘和积极品质的培养。通过提前干预和预防性教育,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与个体成长阶段的适应性,助力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都能获得相应的心理支持。此外,它注重实践应用,鼓励个体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心理知识,提升自我调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它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教学与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传授创业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创业者和社会变革者。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在于其融合性、实践性、前瞻性和开放性。它融合了多学科知识,鼓励学生跨学科思考;强调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创业环境中学习成长;具有前瞻性,紧跟时代发展,关注新兴领域与未来趋势;同时保持开放性,鼓励多元思维的碰撞,接纳不同背景和观点的学生,共同探索未知,勇于创新。这种教育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更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创新创业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当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要采取有效的融合策略,全面助力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培养既具备创新精神又拥有健康心理的复合型人才。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无论是创新创业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所采取的核心策略之一便是要借助课程来开展教学。因此,高校需要正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尽快构建起创新创业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新型课程体系,并保证课程体系构建的系统化和精细化。在构建该融合课程体系过程中,尽可能多融入与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联的基础学科内容,比如职业规划、心理学、创业管理等等,帮助学生们学习、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内容。此外,还需要及时引入和应用诸如行业前沿知识、社会趋势分析等内容,使得整个课程体系更具兼容性、综合性,通过这样的一个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潜移默化中拓展大学生的学识、眼界和视野,这对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秉承实事求是原则,分阶段安排融合教学任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虽然都是大学阶段的核心教学内容,但是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群体,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所占比重还是有所区别的。高校应该立足自身实际,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再紧密结合自身教学战略与计划安排来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发展任务做出更为明确的实施方案,根据大学生的年龄、学习需求、发展阶段的差异来分阶段组织开展融合教学。比如,针对大一阶段的学生群体,大一学生正处于探索专业知识、培养学习兴趣的阶段,他们会更加关注自身的情绪和感受,对创新创业学习并不是很强烈。因此,高校可以尝试适当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比重,引导学生们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后续创新创业教育做好铺垫。再比如,面对大二、大三阶段的学生,他们已经对学校、专业建立起了相对成熟完善的认知,此阶段高校便可进一步加强职业规划、行业探索、创业启蒙方面的教育比重,让他们激发起对创新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在此过程中同步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他们勇往直前的信念。还有,大四阶段学生们面临着毕业,他们更需要的是能够应对真实工作岗位需求的技术本领,所以,在这一阶段高校可以将教育重点放在就业技巧、创业实战、压力管理等方面,与大四学生正在面临的真实就业环境相适配,确保他们能够在这一阶段得到持续且有针对性的指导。
引入案例教学,提高实践研讨环节的占比。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发展需要有充实多元的案例资源作为基础,其不同于其它专业课程知识,不管是创新创业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其中真正的理论内容占比并不高,更多的是需要学生们自主发现、理解和感悟,最终形成理论认知。因此,建议高校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可以多引入一些案例教学资源,在甄选教学案例时可以多考虑与大学生关系比较近的内容,比如选择创业成功的校友案例,或者选择熟悉度比较高的行业领袖案例等,这样的案例更容易吸引到学生的关注,也可以更好地调动起学生们的参与兴致,他们会渴望了解更多与之相关的内容。此外,建议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可以下意识去提高实践研讨环节的占比,要给予学生们更多自主研讨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可以将自己内心的想法更充分地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进行更多次的思维碰撞,当学生们讨论得越深入、交流得越频繁,越容易暴露出一些潜在的心理问题和创业潜能,而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师组织开展创新创业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的参考依据。
组织开展多样化、实战化的实践活动。虽然当前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社会实践学习的机会,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事实上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更多还是在校内举行,因此,高校依然要将重点集中到校内实践活动的充实与完善方面,要切实提高实践活动的多样化与实战化。举例说明:立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需求,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条件来建立校内模拟招聘市场、创业孵化器等平台,为学生们营造出更加真实和更具体验感的职场与创业环境,并可由教师扮演面试官对学生进行模拟面试,或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撰写商业计划书等等,如此一来,学生们便可提前感受到毕业即将要面对的真实创业和就业环境,学生经此历练,其心理素质也可以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升,这些经验对于他们未来创业或者就业都有着很大帮助作用。
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渗透创业心理品质培育。大学生需要在全方位的教学培养中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因此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应逐步放开教育视角,不要一味将目光集中在创新创业、心理健康这两项专业教学内容当中,而是要极力拓展教育范畴,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到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实现大学生培育的多元融合。比如,高校可在一系列公共课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结合课程具体内容及时渗透创新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培育,同时帮助大学生全面认知自我、发掘潜力。
目前伴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当中,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发展已然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这不仅仅是高校革新教育工作,调整人才培育目标的要求,同时也是现实社会发展阶段对高校育人工作提出的要求。当前时代发展形势瞬息万变,市场发展速度持续放缓,对于大学生群体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压力非常之大,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很难短时间内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这对于大学生自信心、自尊心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需要立足现实情况,确保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可以接受到足够专业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积极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和调动起大学生参与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支持大学生多进行创业实践,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为未来能够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奠定基础。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更多聚焦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多融入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帮助这些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能够精准抵挡住各种思潮的冲击和现实的诱惑,引导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习、生活和工作始终保持一份积极向上的心态,不被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焦虑所牵绊,进而勇敢直面现实问题和困境。(项目:DJSZY23006;DJSZY22011)
(作者:侯贵文,武汉东湖学院副教授;张敏,武汉东湖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