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为践行和弘扬雷锋精神,展现新时代张华传人风采,空军军医大学广泛开展“三个一百”志愿服务活动。3月4日至5日,空军军医大学将抽组西京医院、唐都医院、口腔医院、空军第九八六医院百名专家组成志愿服务队,在西安市大雁塔南广场举办义诊服务活动。
百名专家教授走上街头义诊、百名博士硕士下基层巡诊、百名张华传人开启社区服务……每年此时,空军军医大学“三个一百”志愿服务活动总和驻地群众“如约见面”。
“我的命是你们救回来的”
三月古城西安,大雁塔南广场人群熙攘。学雷锋“三个一百”百名专家教授大型义诊活动现场,空军军医大学教授李慧所在的心血管内科前面排起长队。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攥着病历袋焦急地等待着,他是从陕北延川老家赶来的马时安(化名)。
“李教授,今天又来找你唠唠我的身体情况……”这已是他们相识的第十四个年头。
2011年,时年59岁的马时安被推进抢救室时,表情痛苦,全身大汗淋漓。“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李慧立刻带着介入团队冲进导管室,果断为患者完全闭塞的右冠脉植入支架。直到监护仪上的心跳声逐渐平稳,所有人才长舒一口气。
2013年复查时,李慧发现他之前做过的支架已经狭窄,左侧大血管也发生了病变。李慧及其团队为其疏通血管,联合内分泌科为他定制控糖方案。2016年,马时安再度病危,第三次被紧急推进手术室。李慧当机立断采用当时国内前沿技术,再度挽回马时安的生命。
14年间,6次命悬一线,30余次调整用药方案,20余次复诊记录,这些数字背后是医患间筑起的信任长城。
马时安及其家属向李慧表示谢意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为了患者的信任全力以赴,就是行医者对雷锋精神最好的践行。”李慧说。
“学雷锋,要给患者干实事”
在三五学雷锋“百名博士硕士巡诊服务”活动中,骨科博士生邱海洋正在训练伤防护科普讲座上给官兵们答疑解惑。
在博硕研究生医疗服务队中,邱海洋是名副其实的“老队员”。7年时间,从硕士到博士,无论学业再忙,大小医疗巡诊和保障任务他都无一缺席。
学雷锋,要给患者干实事,是邱海洋一直秉承的态度。医生的“实事”是什么?在邱海洋眼中,就是诊断好一个疾病。义诊时,他是弯着身子最忙碌的那一个。尽管有的官兵带来检查影像问诊,他依旧会坚持把患者请到检查床上仔细评估,就怕错漏误判了病情。
学雷锋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这样的习惯,从他跟导师雷伟教授下基层巡诊开始便耳濡目染。“不能只通过片子就判断病情或决定手术,也许经过保守治疗,症状得到缓解,不就可以避免给病人动刀子了吗?”雷伟教授是骨科专家,上过前线、救过伤员,总是把官兵健康放在首位。在他的言传身教下,邱海洋也始终坚持医者的温度。
巡诊期间,邱海洋热心回答基层官兵问题
“一个英雄的名字,成为刻在心底的榜样”
“您的血压有点偏高,平时吃饭要少油少盐。”在义诊现场,老年医学科张华叮嘱患者。
张华参加“三个一百”志愿服务活动
从小她就从父母口中了解到,自己与第四军医大学的一名英雄大学生同名。1995年,张华考入第四军医大学首届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在“张华队”,她亲历着特殊的“精神洗礼”:收到的第一本书是《华岳魂——张华传》,收看的第一部录像是张华事迹专题片,第一次读书演讲的题目是“学张华,话人生”……
如今已成长为该校第二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的她,始终践行着自己的使命职责。九十多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来院就医,多种危重病症同时加重,生命垂危之际,张华和战友们迎难而上,积极协调多学科会诊,72小时值守在病房,成功挽回患者生命。如今,这位老人已年逾百岁。
春日的阳光漫过诊台,又一位银发患者蹒跚而至,张华连忙起身相迎。与此同时,新一批的“张华传人志愿服务队”已带着药品和诊疗设备走进千家万户……
(人民日报客户端陕西频道 龚仕建 通讯员:张语桐 潘雪瑾 李逸超 孔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