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每天都在伤害自己的胃 这些习惯要注意
首页> 疾病护理 > 正文

每天都在伤害自己的胃 这些习惯要注意

来源:云南网2025-03-06 14:43

  胃承担着消化食物的重要任务,容纳着酸甜苦辣等人间百味。只有胃好,才能吃嘛嘛香、身体健康。然而,很多人深受胃病的困扰,殊不知胃病与日常生活习惯息息相关,我们会反复“伤害”自己的胃而不自知。为了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胃部健康,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内科李阿波医生从症状、生活习惯分门别类地分析胃病的成因,让广大读者能够更加了解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会伤害胃,并学会正确的养胃方法,保障自己的身体健康。

每天都在伤害自己的胃 这些习惯要注意
  李阿波医生正在查看患者情况/供图

  常见的胃部疾病及其典型症状

  李阿波医生指出:“常见的胃部疾病有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胃癌等。”

  胃炎:患者可能会感觉上腹部不舒服,隐隐作痛,或者有点胀。

  胃溃疡:典型症状为吃饭后一段时间,肚子开始疼,疼痛一两个小时后又会慢慢缓解。

  胃食管反流病:主要症状是反酸、胃灼热,胸口像有团火在烧一样。

  胃癌:早期胃癌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有上腹部不适、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与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症状相似,容易被忽视。进展期胃癌会出现上腹部疼痛加重,疼痛失去规律性,伴有体重减轻、乏力、贫血、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呕血、黑便、腹部肿块等。

  李阿波解释道:“导致这些胃病的原因主要是饮食习惯方面,如经常吃特别辣、特别酸、生冷的食物,或者三餐不规律,饥一顿饱一顿。生活方式上,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精神压力大,老是焦虑、紧张,也会影响胃的正常功能。另外,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引起很多胃病的重要因素。”

  日常生活中“蹂躏”胃的不良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不良习惯都在“蹂躏”胃。李阿波医生列举了一些常见行为:

  不吃早餐:胃分泌的胃酸没有食物来中和,就会直接刺激胃黏膜。

  暴饮暴食:胃一下子装太多东西,负担过重,消化功能就会受影响。

  吃饭太快:食物没嚼碎就进到胃里,胃就得花更多力气去消化,时间长了,胃也受不了。

  熬夜、精神压力大:熬夜会打乱身体的生物钟,影响胃肠的正常蠕动和消化液分泌。精神压力大的时候,人体会分泌一些激素,这些激素会让胃黏膜的血管收缩,削弱胃的自我保护能力,胃就更容易受伤。

  不同人群的“伤胃”行为差异

  不同职业和年龄的人群,“伤胃”行为不太一样。李阿波医生进一步分析:

  上班族:工作节奏快,常吃外卖,很多外卖食物高油高盐,食材质量也不一定好,长期吃对胃伤害大。

  老年人:牙齿不好,咀嚼不充分,食物大块地进到胃里,增加胃消化负担。

  青少年:喜欢吃辛辣、油腻食物,他们的胃还在发育,长期吃这些刺激性食物,可能会导致胃黏膜反复受损,影响胃的正常发育,以后患胃病的概率也会增加。

  基础疾病患者的用药与饮食也要注意

  患有其他基础疾病的人,在用药和日常饮食上确实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李阿波医生提醒: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的患者:这类药物会损伤胃黏膜,在饮食上要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也要少喝咖啡、浓茶,这些都会加重对胃黏膜的刺激。

  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有的饮食控制方案可能会限制主食摄入,要是主食吃得太少,胃里没有足够食物消化,胃酸就容易刺激胃黏膜。还有些患者为了控制血糖、血压,过度节食,这也会影响胃的正常功能。

  常见的“养胃”误区及科学养胃方法

  关于“养胃”的误区,李阿波医生表示:“喝白粥、喝白汤、喝牛奶,这些习惯不一定都能‘养胃’。”

  白粥:短期内喝白粥能减轻胃的负担,但长期只喝白粥,营养太单一,而且粥煮得太烂,会让胃的消化功能慢慢变弱。

  白汤:虽然有营养,但太油腻的话,也不好消化,会加重胃的负担。

  牛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适量喝能补充营养,但是有些人有乳糖不耐受,喝了牛奶会腹胀、腹泻,反而伤胃。

  李阿波强调:“科学的养胃方法,饮食结构上,要多吃蔬菜水果,主食粗细搭配,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进餐时间要规律,定时定量,每餐吃七八分饱就行。运动辅助也很重要,像散步、慢跑、太极拳这些运动,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对于已经患有胃病的人,养胃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饮食清淡,避免吃对胃有刺激的食物和药物。还要保持心情舒畅,情绪对胃的影响也很大。”

  云南网记者 习元喜 见习记者 申太琴

[ 责编:沈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两部食品安全新规即将实施

  • 推进药品追溯码监管关键在全面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嘉宾:李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2 17:3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金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按摩医院儿科副主任技师
2021-04-20 14:38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22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1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5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0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6:4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9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