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随着肿瘤的“慢性病”化,越来越多的患者需要长期使用抗肿瘤靶向药物。目前,我国批准的抗肿瘤靶向药已达百余种,覆盖了几乎所有类别的恶性肿瘤,为患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治疗选择。然而,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患者对靶向药的认识经常“跑偏”。
有的患者看别人吃靶向药后肿瘤消失了,就要求医生也给自己开靶向药;吃靶向药前需要做基因检测,有些患者嫌贵,还嫌靶向药得长期吃,觉得麻烦,认为还是化疗经济实惠。在做用药咨询的过程中,还经常有患者来咨询靶向药相关的问题,例如靶向药能不能“盲吃”;靶向药的不良反应是不是比化疗小;能不能开到印度、老挝等地仿制药或原料药……
诸如此类的问题非常多,说明公众对靶向药存在不少误解。针对大家最容易“踩坑”的五个地方,我们总结了“避坑”法宝,希望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对抗疾病。
一、病友“盲吃”靶向药效果好,我也可以试试
“避坑”法宝:不是开盲盒,千万别“盲吃”
曾经有很多肿瘤患者问我们相似的问题:病友和自己的肿瘤是同一种类型,而且都是晚期,病友用了靶向药以后效果特别好,自己是否也可以尝试使用?
其实,是否适合某种特定类型的靶向药,一般取决于肿瘤类别、分期、既往使用的抗肿瘤药物以及对这些药物的反应,有的时候还取决于患者是否属于特定的基因类型。“盲吃”不适合自己的靶向药不仅无法保证疗效,而且还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因此,对“病友群”中的传言请保持审慎的态度,最好是寻求医生或者药师的专业指导,不要“盲吃”。
二、靶向药都是“吃的”
“避坑”法宝:有口服的,也有注射的
靶向药按照分子量的大小,可以粗略分为“小分子靶向药”和“大分子靶向药”。大多数小分子靶向药的名字都有一个尾巴叫“××替尼”或者“××尼”,这些小分子靶向药都是口服的。而大分子靶向药一般名字叫“××单抗”,这些靶向药都是静脉给药的。还有少量的单抗类靶向药不通过静脉给药,这些药物是经皮下注射给药的。所以,靶向药不都是吃的,也有静脉和皮下注射的。
三、想用靶向药,必须先做基因检测
“避坑”法宝:不一定,因药而异、因治疗目的而异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试行)》、《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4年版):“对于明确作用靶点的药物,须遵循靶点检测后方可使用的原则。”例如治疗肺癌的某种靶向药,作用靶点十分明确,是EGFR,因此需要基因检测结果为EGFR突变的患者才能使用;治疗前列腺癌的某种药物(也可以治疗卵巢癌),虽然其明确靶点是BRCA,但是否必须做BRCA的检测还跟用药目的有关,即在胰腺癌患者使用之前必须检测BRCA的状态,而在一些特殊的复发卵巢癌患者中,这个基因检测并非必须。另外,有一些靶向药没有明确的分子靶点,比如一些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在使用之前也不需要做基因检测。因此,服用靶向药之前并非都必须做基因检测,完全是因药而异、因治疗目的而异的。
四、靶向药的“副作用”比化疗药小
“避坑”法宝:不一定,准确说是两者的不良反应特征不一样
“副作用”的专业术语叫“不良反应”。大多数患者对化疗药印象最深的是不良反应是恶心呕吐和脱发,而服用靶向药的过程中这两个不良反应发生得比较少,因此可能存在一个直观体验:靶向药比化疗药的不良反应小。其实,靶向药也有不良反应,并且有的不良反应可能也会比较严重。例如,很多靶向药都容易发生皮疹和腹泻,严重时必须就医治疗;治疗卵巢癌的PARP抑制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即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等,服用过程中也需要和化疗药一样经常监测血常规,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因为骨髓抑制而减量或者停药;一些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药容易导致高血压,可能需服用1-2种降压药物进行控制;还有一些靶向药可导致手足综合征,给患者带来手脚红肿、疼痛、溃烂等不良体验,影响日常活动。因此,靶向药和化疗药的不良反应特征(不良反应谱)不太一样,单纯用“大”或“小”来评判并不准确。
五、靶向药挺贵,原料药或者“印度、老挝等地仿制药”成分一样、但经济实惠
“避坑”法宝:别拿自己当“小白鼠”,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由医生开具并购买药品
原料药是用于生产各类制剂的药物,是制剂中的有效成份,原料药还未制成合格的制剂,患者无法直接服用。“印度、老挝等地仿制药”是指原研药过了专利保护期后,由不明药厂仿制,非法流入我国,未经国家批准,也不在我国药监局的监管范围内,虽然价格低廉,但是药品质量没有保证,因此,服用这类药物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举措降低药价、提供医保补助、增加药品的可及性,大量的国产仿制药品上市,很多患者都用得上并且用得起靶向药了!在此提醒患者,千万别拿自己当“小白鼠”,一定要在正规的医疗机构由医生开具处方后购买药品。
总而言之,抗肿瘤靶向药不是谁都能用、不是谁用了效果一定都好、给药途径不局限于口服、不良反应不一定比化疗药小、非正规途径药品千万别尝试!只有在医生、药师和护士的帮助下安全合理地使用靶向药,才能让它们发挥最大的治疗价值。(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燕婷、权继传、常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