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53岁的角膜盲患者黄女士接受手术后三天,便重见光明。特别的是,植入她眼中的角膜并非来自他人捐献,也非传统人工角膜,而是一种可缝合胶原蛋白角膜修复材料。
记者采访获悉,这一技术是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任力教授团队长达二十余年的科研成果,此次黄女士的手术也是该成果的首次临床试验。
角膜盲是全球第二大致盲眼病。数据显示,我国角膜盲患者约400万人,且每年新增患者达10万余人,然而供体数量不足1万人。角膜移植是治疗角膜盲唯一确定有效的方法,但角膜捐献率低,角膜供体资源稀缺,绝大多数角膜盲患者只能在黑暗中慢慢等待。
黄女士就是因为一直未等到供体材料,拖延了整整一年多,导致眼疾发展为病毒性角膜炎。得知该团队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招募,她便选择接受使用该材料用于治疗。术后三天,黄女士顺利复明,视力已经达到0.2,植片稳定在位,没有炎症和免疫排斥反应。目前,黄女士已恢复正常工作生活。
目前,市面上已有多种人工角膜产品,包括替代型波士顿人工角膜、脱细胞猪角膜、再生型重组胶原蛋白角膜等。任力介绍,与传统人工角膜相比,团队研发出的可缝合胶原蛋白角膜修复材料利用牛跟腱来源的胶原蛋白,通过精准去端肽技术保持胶原蛋白的三股螺旋结构,又实现了免疫原性清除。
“材料能使患者在术后无免疫排斥反应,无需用抗免疫排斥眼药水。植片可以间断缝合在眼睛上,透光性良好。”任力表示,相关研究获得20余项发明专利,并且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研究,并有望在两年内完成商业化。这一技术突破,为全球角膜盲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病毒性角膜炎会导致角膜上皮不健康,持续对角膜造成伤害。如果拖延治疗,角膜就会出现更大面积混浊。”任力团队成员、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彭岳海告诉记者,人的供体角膜大约在500微米范围内。该材料适应症主要为深板层,针对细菌性角膜炎、病毒性角膜炎以及角膜溃疡患者,填补在角膜出现白色混浊物的300-400微米处。
彭岳海介绍,该材料的主要作用是修复角膜,后期会逐渐与眼部组织融合并重塑眼表结构,不用担心缝线松开,经过揉搓可能会出现脱落移位等风险。在定价方面,有望比脱细胞猪角膜基质和人工体角膜更加便宜。
据介绍,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依托单位建设的国家级科技创新与工程技术转化平台,建立“医-工-研-企”协同创新机制,开发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共性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