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10-19岁人群中,有七分之一患有精神障碍,占该年龄组全球疾病负担的15% 。在这个时期,青少年面临着身体、情感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变化,加上暑期生活节奏的改变、社交活动的减少等因素,部分青少年可能会陷入抑郁等情绪困境中。
青少年的精神卫生问题若得不到解决,不仅会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且还有可能会限制他们成年后的发展。患有精神障碍的青少年特别容易遭受社会排斥、歧视,甚至污名化,或是出现教育问题、冒险行为和身体不适。因此,重视青少年的情绪调适刻不容缓,充分利用暑期为孩子建起心理健康的防线。
为什么青少年容易出现情绪问题?
从生理角度,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发育最快的阶段,雌激素、睾酮等激素水平剧烈波动,直接影响情绪调节中枢,导致情绪敏感、易怒或抑郁;睡眠节律紊乱(如褪黑激素分泌延迟)也会降低情绪稳定性。
从心理层面,部分青少年出现自我认知偏差,既想独立又怕被否定,容易因为成绩、朋友关系、外貌等问题焦虑;家庭沟通障碍或父母教育方式不当(如过度控制或忽视),会进一步加剧情绪波动。此外,社交媒体营造的“完美幻象”与现实落差,也易诱发自卑或虚无感。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青少年成为情绪问题的高发群体。
哪些信号提示青少年可能存在情绪困扰?
生理信号:持续失眠或嗜睡、食欲骤变(暴食或厌食)、不明原因的头痛头晕,且常规检查无异常。
行为信号:突然回避社交、对既往爱好失去兴趣、长时间沉迷电子设备且抵触沟通,甚至出现自伤倾向。
情绪信号:频繁易怒、哭泣,或长期处于低落状态,对未来感到绝望,且这种状态持续两周以上。
若出现上述信号,需及时关注并采取专业手段进行干预。
科学干预青少年情绪问题有哪些方法?
保持健康 生活方式: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对于维持身心健康至关重要。暑假要督促孩子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障足够的睡眠;一人三餐,注意让孩子均衡摄入各类营养物质;督促孩子每周进行至少3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等,能促进内啡肽分泌,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培养兴趣爱好:暑期时间较为充裕,鼓励青少年发展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如绘画、音乐、阅读、手工制作等,让他们在投入兴趣爱好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提升自我价值感,缓解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
社交互动。鼓励青少年假期与朋友保持联系,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如同学聚会、社区活动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帮助青少年排解不良情绪。
药物治疗:当情绪问题较明显时,可在医生指导下结合药物治疗。如创新中药解郁除烦胶囊,具有化痰解郁,清热除烦的功效,不仅可以调节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对于患者常常伴发的焦虑情绪、睡眠障碍、头晕头痛、口干、便秘等不适症状均有改善作用,适宜容易受负面情绪影响或者由于睡眠障碍导致出现其他情绪问题的人群长期服用,且纯中药成分,安全无依赖性。但需注意,药物使用必须经专业医师评估,不可自行用药。
全社会行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
家庭层面:家长要定期与孩子沟通,观察情绪变化。可共同制定暑期计划,合理安排学习、运动和社交时间,避免过度放纵或高压管制。若发现孩子情绪异常持续加重,应及时联系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避免延误干预时机。
学校层面:暑期期间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教授学生压力管理技巧(如正念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
社区层面:组织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坊,通过团体游戏、艺术疗愈等方式促进情绪表达。
青少年情绪调节是系统工程,需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利用暑期科学应对情绪问题,才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