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中医妇科学课堂上,学生们围在模拟诊台前,通过放大镜观察投影的舌象,指尖轻搭脉象仪感受浮沉脉象,黑板上"脾虚肝郁"辨证思维导图逐渐成形。当"归脾汤合逍遥散"的药方在讨论中共识形成时,课堂氛围愈发活跃。这堂将临床实景"搬"进课堂的教学,正是该校教师向罗珺践行学校医教融合理念、探索"沉浸式教学法"的日常场景,也是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深耕临床教学改革的生动缩影。
作为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向罗珺既承担着中医妇科学的教学任务,也坚持在临床一线坐诊。在学校"以临床促教学、以教学强临床"的育人理念指引下,她从门诊筛选典型病例,经患者同意后转化为教学素材,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整经历"接诊—辨证—开方—追踪疗效"的诊疗链条。这种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学校近年来大力推行的"临床案例教学法"一脉相承,有效解决了中医理论抽象难懂的教学痛点。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始终注重构建"教学—临—反馈"的闭环育人体系,向罗珺带领学生建立患者随访档案、用疗效数据验证辨证准确性的做法,正是这一体系的具体实践。目前,该校类似的临床教学模式已覆盖中医学、中药学等多个专业,累计培养3000余名学子。不少毕业生扎根基层医疗机构后快速成长为骨干,在省级中医药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一位县级医院妇产科主任曾表示:"在校期间习得的舌脉合参诊法,至今仍是门诊工作的重要技能,这得益于学校扎实的临床导向教学。"
在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课堂连着诊室" 是医教融合的鲜明特色。学校鼓励教师将临床实践融入教学,要求专业教师定期参与临床诊疗。向罗珺每周坚持出专家门诊,教案中密密麻麻记录着临床案例与诊疗过程,课堂展示的舌象变化图与门诊笔记高度吻合。这种严谨务实的态度,正是学校 "仁和精诚" 校训在教学中的生动体现,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中医传承的理解。
近年来,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持续深化医教融合改革,"沉浸式教学"" 双师协同授课 "等模式在全校推广,形成了鲜明的育人特色。向罗珺坚守的"以仁和精诚待患者,以潜移默化育学生"理念,与学校"扎根临床育人才"的教育追求高度契合。在她看来,医学教育如同种植草药,只有扎根临床泥土才能茁壮成长,这也是全校教师的共识。
如今,向罗珺的教学实践已成为学校医教融合成果的组成部分。十四年来,她与众多同事一道,在中医教育一线深耕不辍。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不仅为基层医疗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也为中医药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