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破局·从零到一】
在文山,一个3岁孩子的视力难题,因为一位退休医生的到来,迎来了转机。
张焰,云南省妇幼保健院原眼科主任,退休后受聘成为文山市妇幼保健院的“银龄医师”。

他的退休再启程,是帮这里从零开始,建起一个像样的眼科。在他的积极协助下,文山市妇幼保健院筹建了斜视与小儿眼科、眼视光中心,组建起一支专业医疗队伍。
小依依今年3岁,此前在省级医院检查出“双眼混合性散光”,需要戴镜治疗。但是老式治疗眼镜让小依依很不舒服不愿意佩戴。经过仔细检查,张焰主任发现小依依实际是“双眼复型远视散光”,这就意味着小依依有望“摆脱”眼镜,恢复正常视力。

依依妈妈告诉记者,“回到家门口来检查,我松了一口气,她脱眼镜的几率比较大。”
张焰主任说,“想到文山小儿眼科这一块是空白,就想尽一份妇幼人的力量,把科室运行好。”
从无到有,他不仅带来了设备和技术,更带来了“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的底气。
【扎根·此心安处】
砚山县的曾先生患系统性红斑狼疮5年,饱受困扰,夜间常疼醒。辗转多地治疗未果后,找到李雁主任,经过她的治疗,症状显著改善。
李雁主任退休前是昆明市中医医院的副主任医师,退休后被砚山县中医医院返聘,她为砚山县培养了一批科室带头人及基层中医,接诊过10000余名患者。她说,煎药的火候关乎疗效,面对面交流才能给患者信心。

在砚山,除了李雁主任,放心不下患者的“银龄医师”,还有砚山县妇幼保健院原业务副院长周定竹主任。她的“战场”在乡镇卫生院。退休后,她来到江那卫生院担任技术带头人,填补了基层技术空白。
李雁主任开展妇科常见病、多发病规范化诊疗,引入宫颈病变癌前综合筛查、地中海贫血产前诊断技术及疑难病例分析机制等,一张小小的联系卡,一套自创的“五心”工作法,让基层百姓实现了“小病不出乡”。

周定竹主任说,“患者的内心是焦虑的,所以要站在患者的角度为他们着想。”
从医院到乡间,距离变了,但医者的初心,从未改变。
【传承·授之以渔】
陈静主任退休前是昆明市中医医院的主任医师,为云南姚氏医学流派第七代主要传承人。来到砚山县中医医院后,她带领医院妇科团队建立了以中医特色为主的妇科门诊。与陈静主任同时受聘成为砚山县中医医院“银龄医师”的,还有她的爱人郭兆刚主任。郭兆刚是云南省知名耳鼻喉科专家,在他的带领下砚山县中医医院成立了耳鼻喉科。

【答案·在山川之间】

于文刚
原单位: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在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 参与手术和带教指导,致力于为医院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邵庆华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原院长、主任医师
在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 聚焦健康管理领域
创建“庆华健康驿站”
致力于提升家乡人民的健康管理意识

朱礼昆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原整形外科主任医师
在泸西县金马镇中心卫生院开展帮扶
极大地提升了卫生院在面部整形相关手术方面的技术水平

周伟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原眼科主任
在泸西县金马镇中心卫生院开展帮扶
使卫生院的眼科手术从无到有
门诊量和手术量大幅提升
让基层百姓受益

杨黎
926医院原院长
作为开远市人民医院院长和“银龄医师”
负责医院整体管理,完善制度流程
推动科研立项,并主导成立了多个新科室
填补了医院多项空白
这是一场超过2000人的共同奔赴。他们用脚步丈量着云南的山川,也用仁心填补着医疗资源的沟壑。
【后记】
我问他们,退休后为什么要从城市来山里工作?他们没有说出什么宏大的道理。或许,答案就藏在孩子重见清晰世界的眼睛里,藏在患者解除病痛后的那声感谢里,藏在年轻医生独当一面的成长中。当病人握住那双递来药的手时,我已无需多问,答案,已然写在了这云岭山川之间,回荡在每一个重获健康的笑容里。
在“健康中国”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时代命题下,这群银发医者,把答案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他们重新定义了“退休”的含义,将丰富的经验、高超的技艺,变成了下沉到基层最宝贵的资源。他们书写在云岭大地上的,不仅是一份解除病痛的健康答卷,更是一份关于人生价值、关于奉献与传承的生命答卷。银发初心,他们是健康路上,最坚定的守门人。
截至2025年10月,像郭兆刚、邵庆华、朱礼昆这样的“银龄医师”奔赴云南各地,成千上万的云南家庭,再也不用为看病翻山越岭。下一步云南省还将持续加大招引力度,引进更多“银龄医师”下沉基层,服务更多的基层群众。
联合出品
光明健康 云南省人口和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监制:高赛 李然
策划/采访:沈甜 秦黛玥
摄影:常健
剪辑/制作:郝梦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