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1月22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北京曜阳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本届论坛以“推进养老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社区发展协会等机构的代表共计200余人,共商中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大计。论坛期间发布了《中国养老服务发展报告(2025):推动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蓝皮书。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在人口老龄化挑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推进养老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极具必要性和紧迫性。他强调,唯有高质量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才会具有公信力,才能将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他表示,实现养老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及个人与家庭多方协同发力。政府责任重大,关键在于政策精准、资源配置高效,公共资源需加大投入并有效撬动市场与社会资源。同时,需加快完善制度供给,如理性构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要深入调研,准确把握老年人真实需求,以有效供给满足需要,并要借助科技赋能。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养老服务分会名誉会长、北京曜阳公益基金会会长江丹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养老服务分会名誉会长、北京曜阳公益基金会会长江丹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论坛已成为我国养老服务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重要平台。她呼吁各方加强联动,共同搭建养老服务合作平台,携手共建“老有颐养”的幸福社会。
在主论坛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从多维度深入探讨了养老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建军强调,要树立“老年人既是银发经济受益者也是贡献者”的观念,完整、准确、全面把握银发经济内涵,坚持“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相结合,加强政策供给,加大财政投入,加快科技赋能,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海南省气候治疗和康养协会会长吴岩峻分享了海南“气候治疗+旅居康养”的创新模式。他表示,海南凭借温暖气候、优质生态及自贸港政策优势,正大力发展康养产业,为全国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机遇。
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杜鹏基于人口结构数据指出,老年人需求正从“基础照料”向“品质生活”升级。面对人口规模巨大、结构高龄化的挑战,未来需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推动多形态服务融合发展,通过强化人才、科技等要素支撑,实现养老服务质的提升和量的增长。
中国工业合作经济学会理事长张季指出,我国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具备超大市场、完整制造业链条等基础,但仍面临挑战。他建议强化科技支撑,设立专项科研计划;优化金融投融资体系;挖掘老龄数据潜力;健全市场标准与监管;加快培育养老服务机器人等智能产品新质生产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原院长朱士俊教授强调理念革新,要从视养老为负担转向将其视为银发经济新蓝海,实现从生存型养老向发展型、幸福型养老的跨越,通过理念创新、系统改革与科技人文双轮驱动,让老年人享有尊严、体面的晚年生活。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于建伟指出,公益力量正以其独特角色助力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农村地区面临服务不足、数字鸿沟等难题时,公益组织通过补位、赋能、引领与探索,为其提供了关键支撑。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养老服务分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教授翟绍果认为,中国银发经济旨在将庞大老年人口转化为“银发红利”。未来战略核心在于激活全生命周期需求,强化家庭-社会联动,创新“银发+”产品与服务供给,培育龙头企业,构建全要素支持体系。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养老服务分会副会长、云南大学教授李静指出,需明确养老事业与产业的区别与定位:事业由政府主导,侧重基础性服务;产业由市场驱动,满足品质化需求。要通过多维协同,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家庭与个人共同发力的新格局。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养老服务分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刘晓婷关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下的护理员队伍发展。她建议构建职业发展通道与薪酬激励机制,将护理员身心健康保障纳入机构运营成本,通过协同治理建立风险分担机制,稳定人力资源队伍。
论坛现场还发布了《中国养老服务发展报告(2025)》。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养老服务分会会长、蓝皮书主编青连斌代表编委会发布了该书的核心观点。
当日下午,论坛设立“养老服务产业理论”与“养老服务产业实务”两大平行论坛,分别聚焦“整合照护”与“银发经济”,来自西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贵州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等高校学者和产业代表深入探讨了银发经济与养老产业的融合路径。
